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之时
,
中国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创新助力
?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
如何理解中国的教育改革
?
如何理解教育之道
?
近日
,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
,
就
“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
”
进行跨界论道
――
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
,
我国教育培养了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
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
中国教育如何助力经济创新
?
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中信出版社集团《比较》编辑室和青岛伟东云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
“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转型
”
主题读书会日前在金融空间
(COYARD)
举办。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钱颖一就教育本质、创新人才培养、大学之道等问题开展了跨界对话。
面对当前的各种挑战、各种危机
,
教育该怎么办
顾明远
:
这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过去
,
人们常以工具理性来解释教育
,
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
教育要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
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
,
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对个体来讲是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
,
包括体魂强壮、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
;
对社会来讲
,
提高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
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今天我们看待教育
,
还存在功利主义的想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年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报告《反思教育
:
向
“
全球共同利益
”
的理念转变
?
》
,
特别强调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和平
,
能够为社会持续发展承担责任。
钱颖一
:
今天讨论中国的教育问题
,
着眼点是为了中国明天的经济
,
教育的功用之一是为了经济增长。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
,
经济增长绝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功用。育人比育才更重要
,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为
“
有教养的文明人
”
。教育的含义应该回归它的本质
,
教育最终是为了人
,
就像经济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
教育决定未来
,
要培养创新人才
,
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顾明远
:
有些家长说
,
宁愿牺牲孩子幸福的童年
,
为了将来的生活。其实
,
没有幸福的童年就没有幸福的将来。学生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情绪
,
有开朗的性格能够和别人沟通
,
包容别人。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
自然成长
,
他以后才能有幸福的将来。
短期功利主义的思想其实不只是家长有
,
老师有时候也有。老师培训时会问我怎么应付高考
,
我说我没办法告诉你们
,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应该有什么教育理念。我希望教师们的知识面能够广一点
,
来提高自己的素养。数学老师可不可以看点文学
,
学点英语
?
文学老师是不是可以看点科普作品
?
素养提高后
,
思维就会开阔
,
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来
,
知识不光是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
,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品位修养。
钱颖一
:
我们现在对知识的有用性定义越来越短
,
最好立竿见影。有一句口头禅
:“
这个不考不用看。
”
这句话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容易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从考试开始
,
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力就是为了达到极其近期的目标
,
不在这个目标之内的
,
往往都兴趣不足。
大家都觉得小孩去北大、清华是很好的事
,
但在我看来
,
学生在清华这样的大学
,
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不小
,
应对不当
,
搞不好也是很悲哀的事。我每次在给大一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说
,
期中考试后你们绝对会发现有一半同学的考试成绩会落在
50%
以下。这些学生在进入清华之前
,
几乎从来没有在考试上落在全班
50%
以下过。
经济学就是研究选择和决策。我们对多样性认识不足
,
往往认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
由一个分数决定。在你做决策的时候
,
希望找到最优决策
,
这没有错
,
但这个决策是基于你对世界的了解
,
你对自己的了解
,
对人的成长道路的理解。我觉得
,
很多这样的信息其实并不准确
,
也不完全
,
再加上从众心理
,
片面追求一种发展方式确实是一个问题。
创新取决于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人才取决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
,
教育决定未来
,
要培养创新人才
,
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视角的养成
钱颖一
: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
,
过于局限在
“
知识
”
上。有些学生学了很多知识
,
但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不够
,
以至创新能力欠缺。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应该说是顶尖大学中的优秀学生
,
在他们身上
,
我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
他们基本素质都很高
,
但创造力、创新力确实不够。
犹太人也很注重教育
,
但他们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犹太人的小孩回到家里
,
家长问的是
:
你今天提了什么问题
?
不仅如此
,
家长接下来还要问
:
你提了什么问题是老师答不出来的
?
犹太人认为
,
从来没有愚蠢的问题
,
同时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在我们这里
,
提问题的孩子会很自然地被认为没听懂。我们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就是
“
早学一点
,
多学一点
,
学深一点
”,
都是围着知识打转
,
同时我们往往追求标准答案。
顾明远
:
教育转型有一个过程。比如
,
教育一定要摆脱培训机构绑架学校的问题。有些培训机构不是培养学生
,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
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
一天到晚做题
,
家长很纠结。其实这样做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
相反可能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
学生处于
“
被学习、被教育
”
的状态
,
这需要改革。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
培养学生思维的改变。
钱颖一
: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
,
影响了创造力的产生。创造力跟知识有关
,
但还与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关。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视角的养成
,
虽然未必像有些课程那样能直接帮助你实际找工作
,
但这些都是对人的一生非常有帮助的。大学要为学生
,
还应当是为学生的一生。
我对
“
钱学森之问
”
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
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
,
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需的其他元素
,
那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
把想象力和好奇心尽量保存下来
,
对培养杰出人才会更有效。在清华经管学院
,
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开设一些特别的课程。本科生有一门课程叫
“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
它对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很有意义。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大学尽力创造条件
,
培育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
,
让学生自己
“
悟
”
出来
,
让人才自己
“
冒
”
出来。
大学不光是学知识
,
也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的过程。在这里的供给侧就是发现自己的特点
,
需求侧就是要知道社会的需求。
(
本报记者 刘华蓉
)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中国教育报(
2017-05-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