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第一课:认识你自己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7-09-11 00:00
分类: 校长推荐

老师,你了解自己吗?蒙田说: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卢梭说: 所有人类知识中最有用也是最欠缺的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 特莱斯说: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从教二十多年,我接触过成百上千的老师。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老师对自我的认知非常欠缺,或者说从不愿意接受 他人眼中的自己 。虽然我们时常会说,人不是为别人而活,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谁能逃脱被他人定义,被后人评判呢?而且,往往我们对一个人的 盖棺定论 ,不是来自于他本人自我描述,而是来自于别人。

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来自于平时的一些工作感受。每年暑假,学校都要进行秋季一年级新生分班工作。整个暑期,我会接到许多领导、朋友托付的电话,希望我能给予照顾,把孩子放到某某老师班级,希望某某老师任教孩子的某个学科,而对有些老师,家长则唯恐避之不及。在和老师共事接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做班主任带班,任教某个学科,和平行班差距非常大,却从不自我反思找不足,而是百般辩解找客观原因。如果遇到多人对他善意提醒,他就会以 大家对我有偏见 ,拒绝改变。每年暑期,讨论新学年教师任课安排,有些老师会成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的心病,放哪里都感到不合适。凡此种种,让我深深意识到,蒙田、卢梭、特莱斯的论断太准确了。所以,柏拉图提出人类 要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我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也适用于我们从事的教育职业。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我想多举几个显而易见的事例加以说明。两位老师,谁的字漂亮,放在一起一比较,一目了然;两位老师,谁的歌唱得好,亮一亮嗓子,一听便知。比较是最能让人认识自我的一种策略。按理说,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哪为什么许多老师不能准确评判自己呢?主要原因,除了不愿意把自己与他人做对比外,还有一个原因,教育教学是一项内隐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它的这些特点,会让许多老师慢慢养成 客观化归因 的思维定势。

谈论这个话题,不是要把老师分出三六九等。而是希望每位教师、尤其是那些在一个团队中处于相对落后的老师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在比较中发现自我。教育系统内,经常举行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业务竞赛。譬如说课比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等。遇到这些竞赛,我们要积极参加。参加的目的除了为了锻炼自身之外,更主要的要善于在这类竞赛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教材研读能力,比较教学设计能力,比较课堂驾驭水平,比较语言表述面貌,比较随机应变能力等。没有比较,难以发现自己。有的时候,自己要主动去创设比较的机会。譬如同样是教数学的两位老师,面对 鸡兔同笼 这个问题。两人分头准备,然后走在一起,模拟进行上课。看看两人会分别采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谁的更 深入浅出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评判中寻找自我。俗话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多方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判,在别人的评判中寻找自我。听听学生、家长对我们的看法,听听同班级其他科任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听听同年级、同办公室其他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听听学校各相关部门领导对自己的评判。对他们的评判做一个综合分析,我们很快就能大体描摹出 他人眼中的自己

认识自我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化腐朽为神奇,什么样的班级到他手里都能成为最优秀的班集体,而有些老师管班、带班,带着带着就乱了、散了,顽劣学生就变多了。我们和优秀班主任差距到底在哪里?老师,你是否通过比较、通过他人评判,好好认识过自己,然后试着去改变自己。你的语言是属于幽默风趣型的,还是属于朴实无华型的?你的表达是属于深入浅出型的,还是属于艰涩��嗦型的?你的思维是属于清晰敏捷型的,还是属于凌乱迟缓型的?你的知识结构是纵横捭阖式的,还是捉襟见肘式的?

在我从教二十多年经历中,我看到太多太多不愿自我反思,不愿改变自我状况的老师了。家长、学生每每遇到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倒大霉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卡西尔说: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 为了让学生、家长遇见我们成为一种幸运与幸福,我们需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需要有不断革新的勇气,需要有追求超我的实际行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