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结构的语文教育价值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6-03-25 00:00
分类: 校长推荐

即使是幼儿,当他说一个字时,往往并不是说一个词,而是表达一句话。

整体结构的语文教育价值

�蛑熳郧�

缺乏灵魂的教学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和文字具有“整体性”,是将语文和文学看作一个“结构”。

维果斯基说:“处于上下文中的一个词比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一个词多些词义和少些词义……一个词从句子中获得它的意思,句子从段落中获得它的意思,段落从书中获得它的意思,而书则从作者的全部著作中获得它的意思。” 1

很多语言学、阅读学、教育学研究者从语言的整体性出发来探讨语言学习的问题。鲁道夫・斯坦纳主张“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式”,他坚持认为 “从整体到部分是一种用于实际教学中的好方法,而且这通常意味着学习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出发。从远处看到一片森林,它显现为一个整体,而不管它是由多少棵树组成的。” 2

被誉为“全语言”理论之父的古德曼也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语言学习是“整体到部分”的过程。他还以写信为例说明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如果我们先学写信的各个步骤:先学信的开头招呼怎么写,再学信的第一段怎么开始,最后学怎么做个正式的结尾;学完这些写信的步骤之后,我们可能还是写不出一封信。因为写信是一件有实际作用的事,我们藉由写信来取得资讯、向人致谢、或邀请某人参加某个活动。如果没有一个真实、需要写信的情境,学习这些写信的步骤与技巧就一点意义或功能都没有了。所以,想让语言学习变得容易,就必须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出发,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3

在此基础上,古德曼批判学校教育:“在以前的语言入门教材中,我们控制语言、简化词汇和拚音原则、缩短或分解句子,事实上已经把文章得不像文章。很多时候,孩子已经阅读许多故事,知道了故事中语言运作的方式,我们反过来叫他们去学那些细碎零散又无法预测的语言。”“这种语言,和他们从实际阅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语言概念,是相互矛盾的。更糟的是,我们让他们对语言产生迷惑,认为语言是与生活不相关的、无趣的东西。” 4

古德曼的批判,对评语文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存在“自下而上”的文章观。语文教学中有一句套语,:字、词、句、段、篇,其结构顺序是由下位的字、词起,自下而上排列组合,最上位的是“篇” ---- 文章。

这种文章观受到了刘勰文论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有“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一语。当代许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接受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文章观,认为“文章是由字组词,由词组句,由句组段,积段成篇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文章观的问题在于,它讲的是“人之立言” --- “言语“,但是忽略了“言语”创造需要的个人心理机制。

这种文章观下诞生了所谓的“教材体“。教材编写者要根据写进教材的生字、生词去编写文章,于是就有了肢解、拚凑、缺乏灵魂的文章,由此也诞生了肢解的、机械的、离开语境的阅读教学和字词教学。

整体性学习发展儿童语言潜能

儿童的语言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在整体情境中,儿童对很多字、词有不学而知的能力。即使是幼儿,当他说一个字时,往往并不是说一个词,而是表达一句话。

当代阅读学的理论研究也证明文章是自上而下的。文章的生成先有要表达的意思(思想、观念、情感、愿望等),这个意义高高在上,统领文章语言、结构的整体性安排,所谓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完整的意味和形式。由上而下的“文章“更适合儿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相应地,整体性阅读教学路径也应是自上而下的。教师首先要找到文章高高在上的“灵魂“,沿着它回溯到山腰和山脚,呈现出文章的来龙去脉。

研究小学文学教育的麦克林托克教授指出:“通过与更艺术、更有序的文学频繁深刻的接触,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培养想象力、观察虚构有序整体的能力。“在文学里,孩子能够清楚看见并了解那些由美好细节构成的完整、有序的整体。” 5 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拥有了对语言和文学的整体理解能力。

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常常存在违背整体性原则的现象。我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一节阅读观摩课《鱼游到了纸上》。这位教师将“鱼游到了纸上”几个字写到黑板上,然后开始解题。他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句话里哪个词最吸引你的眼球?”有的学生回答:“‘鱼’最吸引眼球”,有的学生回答:“‘纸’最吸引眼球”,而老师给出的答案则是“‘游’最吸引眼球”。

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其实是不能成立的。这一问题,无论怎样回答都是错误。你说“‘鱼’最吸引眼球”或者说“‘纸’最吸引眼球”,如果这句话是“鱼画在了纸上”,“鱼”或者“纸”还会吸引你的眼球吗?那位老师说“‘游’最吸引眼球”,老师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鱼不是游在了水里,而是“鱼游到了纸上”。可见,离开了“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整体语境,即每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性,单独的、孤立的某一个词语都不会吸收引读者的眼球。

整体“结构”具有语文教育价值。麦克林托认为,在诗或故事中都有一个结构,凭借结构、作品始于某地,有条不紊地前进,并最终达到目的地。比如《发现六便士的老妇人》中,“你已经找到了六便士,买了猪,回家路上的障碍,猫的默许,困难的瓦解,安全回家,这些相互依存,井然有序。”再例如在坦尼森的《军号歌》中“你会发现一个均衡、有序的构成有序的结构。” 6 好的结构在文学中具有最高的教育价值。

总之,孤立的词语、格言、警句的学习是难以发展儿童的语文建构能力的,而整体性语言学习才会使儿童的语言潜能像竹笋遇到春雨一般,蓬勃、迅速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 施久铭

读者热线: 010-8229669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