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5-04-02 00:00
分类: 校长推荐

这是一堂高一理科班的历史课,这堂课要讲二战爆发的原因。学生们走进教室时,魏勇正在播放二战时著名的德国歌曲《莉莉・玛莲》,缠绵悱恻的女声唱着姑娘与恋人的分别。那种黑胶唱片上转下来的老歌声,很容易将人的思绪带回到从前。魏勇喜欢用纪录片、历史图片、录音等素材辅助授课。拜广泛的涉猎所赐,他总能找到有意思的素材,使学生在上课时找到“穿越”回历史现场的感觉。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学生们很容易从教材上找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要抗争《凡尔赛和约》的过度制裁;德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转嫁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考试的知识点。

魏勇放了一段纪录片,那是战前希特勒在万人集会上的演讲。他充满激情的手势和话语,诉说着德国人的痛,鼓舞着德国人奋起,台下人头涌动的德国民众热泪盈眶,近乎疯狂。

魏勇用这样的素材,让学生明白,一个后人眼中十恶不赦的魔头,为什么在当时会赢得万人拥戴。

他接着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德国人,是否支持发动战争?”已经“入戏”的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因为“富贵险中求,打一仗说不定日子能变好”;另一派反战,因为“很可能打输,日子更不好过”。

魏勇笑着说,你们的回答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一旦你们走上社会,也会成为战争爆发的土壤,因为居然没有人去考虑战争本身应不应该。

“我们中国现在也缺资源,照理我们也应该去打一仗,侵略几个国家,抢点资源,行吗?”他渐渐严肃起来。

“二战后德国不打仗了,他们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用贸易的方式,不也富裕起来了吗?”“什么叫文明?是不是就是远离丛林法则,解决矛盾的方式不那么暴力?这是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各位?”在一连串疑问句中,关于二战爆发原因的思考告一段落。

接下来,魏勇给学生们看了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的自我辩护。黑白影片中,这位中国人熟悉的战犯,语气淡定地陈述着日本参战的理由:“如果不进行战争,帝国生存就会陷入危机……要把东亚各民族从白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救出来。”

魏勇说:“每个发动战争的国家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高尚的,所以人民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

原本嬉笑的学生们,开始渐渐安静。

接下来是一个测试,学生被告知:“假设你是二战中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在集中营做看守,现在要你在一份处决犹太人的命令上签字,你签不签?”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签”,理由大都是“我不签也会有别人签,他们反正会死。可是不签的话我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从这里,魏勇讲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审判:一位看守柏林墙的东德军官,忠实地执行任务,射杀数以百计试图翻墙而过的同胞;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管阿道夫・艾希曼,曾签署命令杀害数十万犹太人,却用“我只是链条上的一环”来自辩。

终于,他讲到了“平庸之恶”―― 1961 年,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观摩了对艾希曼的审判后,发明了这个词语。它指的正是普通人自以为无力左右大局,于是麻木、顺从,沦为极端之恶的帮凶。这同样是难以原谅的恶。

此时的课堂鸦雀无声。 (魏勇系北京十一中历史特级教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