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师生关系,教师需提高教学能力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3-11-15 00:00
分类: 校长推荐

编者按: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国际学生成就评价( PISA )等大型国际评价项目中,为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师生关系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深入调研我国不同地区中小学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及时把握影响学生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概述】

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评价师生关系时,考察最多的维度是满意性、亲密性、依赖性、支持性和冲突性。满意性是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总体认识;亲密性是指师生之间存在的温暖感和交流的程度;依赖性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黏着程度;支持性是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的激励和自由;冲突性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本研究按照这 5 个维度进行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并考察学生背景变量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程度,最后提出改进师生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以东西部地区县级区域的中小学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平台,分别在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大连金州新区,选取小学中高段、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 1038 份有效问卷。其中,东部地区(杭州和大连)学生 499 名,西部地区(成都)学生 539 名,分别占样本总量的 48.1% 51.9% 。从性别上看,男生 493 名,女生 545 名,分别占样本总量的 47.5% 52.5% 。从学校位置上看,城区学生、郊区学生和乡村学生分别占样本总量的 70.3% 20.2% 9.4% 。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后,本研究利用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高低最影响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总体状况

1. 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和满意性表现最好,但依赖性和冲突性的表现较差。

在师生关系的五个维度中,教师对学生的支持性表现最好,均值为 4.24 ;其次是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性,均值为 4.01 。在这些维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表现较差,均值为 3.11 ,这表明学生的独立性比较欠缺。同时,师生之间的冲突性也表现较差,均值为 3.77

2. 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与亲密性和冲突性具有显著正相关。

在这些维度中,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和亲密性的相关系数最高,为 0.582 ,且显著相关( p=0.000 ),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是增进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时,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和冲突性的相关系数为 0.547 ,且显著相关( p=0.000 ),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呵护和支持可能是造成师生关系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师生关系的满意性

1.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性较高。

91.9%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我与大部分老师的关系融洽 83.2%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老师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仅有 35.9%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我将来愿意成为一名教师 ,这表明尽管学生尊重教师,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大。

2. 东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性高于西部地区,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11 3.92 ,东部高于西部。运用 SPS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检验时可发现,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0 )。

3. 女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性略高于男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和女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00 4.03 ,女生高于男生。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男女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 p=0.401 )。

4.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性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

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的评价总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从年级上说,五年级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40 ;到高中二年级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63 。从年龄上说, 11 岁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39 ;到 17 岁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66 。运用 SPSS 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满意性与年级和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294 -0.270 ,且都有显著性相关( p=0.000 )。

5. 城区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满意性的评价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性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06 ;郊区和乡村学生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89 3.90 。城区学生的评价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三)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1. 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总体较高。

74.1%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求助于老师。 ”57.6%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可以和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倾诉我的痛苦。 ”56.7% 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老师总是给我们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 东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高于西部,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12 3.84 ,东部高于西部。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0 )。

3. 男生对于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高于女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和女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99 3.96 ,男生高于女生。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男女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 p=0.453 )。

4. 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

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从年级上看,五年级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59 ;到高二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46 。从年龄上看, 11 岁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55 ;到 17 岁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49 。运用 SPSS 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亲密性与年级和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17 -0.287 ,且都有显著性相关( p=0.000 )。

5.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亲密性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07 ;郊区和乡村学生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71 3.79 。城区学生的评价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四)师生关系的依赖性

1.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

31.3%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大部分学生总是等老师提出要求后才去学习。 ”43.2%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话。 ”42.7%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同学们经常会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提出建议或要求。

2. 东部地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低于西部地区,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东部和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14 3.08 ,东部高于西部,这表明东部地区学生的独立性更高。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34 )。

3. 女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略低于男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和女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10 3.11 ,男生低于女生,这表明女生的独立性略强。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男女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 p=0.933 )。

4. 学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评价的均值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

学生对师生关系依赖性评价的均值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从年级上看,五年级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3.35 ,到高二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02 。从年龄上看, 11 岁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3.41 ,到 18 岁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2.92 。这表明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学生的独立性逐渐降低。运用 SPSS 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依赖性与年级和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094 -0.085 ,且都有显著性相关( p=0.000 )。

5. 城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低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3.1307 ;郊区和乡村学生的均值分别为 3.10 3.00 。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这表明城区学生的独立性更强。

(五)师生关系的支持性

1. 教师对学生的支持性较高。

92.3%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老师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其中 90.9%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老师会给学生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68.6% 的学生不完全同意、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老师基本上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方式在上课

2. 东部地区学生对于教师支持性的评价高于西部地区,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东部和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37 4.12 ,东部高于西部。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0 )。

3. 男生对于教师支持性的评价高于女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和女生对于师生关系支持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28 4.21 ,男生高于女生。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男女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6 )。

4. 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学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总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下降。从年级上说,五年级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67 ;到高二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76 。从年龄上说, 11 岁学生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64 ;到 18 岁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74 。运用 SPSS 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支持性与年级和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61 -0.331 ,且都有显著性相关( p=0.000 )。

5.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支持性的评价最高,均值为 4.3175 ;郊区和乡村学生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4.078 4.03 。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这表明城区学生感到教师的支持性更大。

(六)师生关系的冲突性

1. 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72.5% 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说的话 57.3% 的学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上课后老师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让学生平静下来 69.5% 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 有些同学与老师发生冲突后,老师会及时原谅他们

2. 东部地区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低于西部地区,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东部和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冲突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95 3.60 ,东部高于西部,这表明东部地区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更低。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东西部地区学生对师生关系冲突性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0 )。

3. 男生与教师的冲突性略低于女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和女生对师生关系冲突性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79 3.76 ,这表明男生与教师的冲突性略低于女生。运用 SPSS 检验时发现,男女生对师生关系冲突性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p=0.497 )。

4. 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大体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加剧。

学生对于师生关系冲突性的评价大体上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而加剧。从年级上说,五年级学生的评价最好,均值为 4.39 ;到高二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24 。从年龄上说, 11 岁学生的评价最好,均值为 4.41 ;到 18 岁时,学生评价的均值降低到 3.28 。这表明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师生关系的冲突性逐步加剧。运用 SPSS 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冲突性和年级和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99 -0.370 ,且都有显著性相关( p=0.000 )。

5. 城区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性低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

城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冲突性评价最好,均值为 3.83 ;郊区和乡村学生评价的均值分别为 3.66 3.59 。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和乡村的学生,这表明城区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性更低。

(七)影响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从影响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来看, 32.8% 的学生认为是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方式 28.3% 的学生认为是 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方式 15.1% 的学生认为是 教师的个人魅力 14.8% 的学生认为是 学生的个人素质 ;仅有 3.4% 的学生认为是 家长对老师和学生的看法

【结论与建议】

提高师生关系亲密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 中小学教师需要逐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加剧,并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这种情况既与学生的社会化有关,也与外部的学习和考试压力有关。吴康宁教授曾指出, 幼儿不仅敢于否定、能够摧毁成人的强加之物与给定之物,而且还敢于树立、能够创构自己的心仪之物。 这就表明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既源于学生自身的天性,也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的现状,教师(特别是高年级教师)需要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降低对教师的依赖。

2. 中小学教师需要重视支持性与冲突性的关系。

造成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既有学生的叛逆心理,也有教师的过度呵护。从调查结果来看,冲突性与支持性的相关系数为 0.547 ,且显著相关,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呵护是造成师生关系冲突的重要因素。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学生年级和年龄的升高而加剧,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摆脱教师控制的冲动和期望也随之而加剧。两种反向力量的碰撞,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为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支持。

3. 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师生关系的东西部差异

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水平。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更能够创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资源配置和专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不仅面临优秀教师的结构性短缺,而且现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不少学生期望教师改变刻板、单调的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师生关系的东西部差异,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多样化的专业发展途径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从师生关系的问题中寻找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4. 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过于严肃,对某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耐心。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言,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和体验的生活形式,达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提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不仅对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关键作用。

5. 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年级和年龄。

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五年级和高中二年级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年级,而 11 岁和 18 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年龄。小学五年级和 11 岁学生在师生关系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最高,这表明这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最为融洽。然而,高中二年级和 18 岁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却较低,这表明这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相对较差。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师生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关注不同年级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

6. 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来改进师生关系。

从调查结果来看, 32.8% 的学生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方式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方式至关重要。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来说,只有当学生能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求知欲或情感需求的满足,他们才愿意与教师一起活动,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满足,从而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 (作者: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孟照海。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2 年度公益基金“小型调研”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GY2012XDY43 。特别感谢刘光余博士、王鑫博士和李铁安博士为调查研究提供的帮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