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5在实践中寻求教学创新路径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4-01-14 00:00
分类: 校长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和学生在进行 分贝壳 活动



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改革并非一句空话。教师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将创新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拓展教材 更新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合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如删减、增补、拓展与重组等。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增补,尤其注重通过具体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补充方法性、规律性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对 光学黑箱问题 ,一些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我综合应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将题目所给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光路;将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判定光学器件使光线发生了反射还是折射,从而确定是平面镜还是透镜;分析光学器件的作用,看它如何改变光线的方向,是会聚、发散、还是镜面反射;在光路发生改变的位置处填入选定的光学器材。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之后,遇到此类问题便能顺利解答。

方法创新 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课堂教学改革中,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是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条件。学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帮互学、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质疑答辩等。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找到适当的方法促成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而不是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比如,在电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 实物图 电路图 之间的相互转换存在一定思维障碍。经分析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学生对电源、开关、电阻或滑动变阻器、灯泡、电流表及电压表等电路元件实物不熟悉,特别是对电流流过元件接线柱之后再经其内部的流向不清楚。第二,电路中实物的位置与电路图中相应元件符号的位置不对应。第三,不能将实物图中导线的 曲线走向 与电路图中导线的 规则走向 统一起来。第四,实物图中导线有长有短,甚至是一个点 ( 如接线柱 ) ,不能与电路图中规则的导线对应起来。从思维角度讲,从 实物图 电路图 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相关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群策群力,讨论分析,然后就疑难点进行现场剖析。学生清楚实物图中电流的流向及各个元件的连接方式之后,在脑海中能够 抽象 出一个 电流流向图 ,再按照画图 方便 的要求画出 电路图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教学的难点顺利突破。

问题引领 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从学习的深层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进一步研究,学习活动才会更加深入。因此,教师需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将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即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去解决。在 串联和并联 的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设计成四个逐步递进的问题。问题一: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请你画出一个 最简单电路 的电路图。问题二:给你一个电源、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如何连接使这两盏灯都发光?会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试着接通电路。问题三:试着连接一个串联电路并对开关的作用进行探究。问题四:试着连接一个并联电路并对干路和支路中开关的作用进行探究。这四个问题的难度逐步升级,学生通过合作一一解决,整个探究过程兴趣盎然。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收获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堂训练习题的选取要注重典型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应具有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功能。我特别注意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与规律。教学中我通常选取某个具有代表性问题之中的一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 小题大做 ,通过改变条件、颠倒条件、添加条件、合并条件等方式让原题 变脸 ,进而充分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达到触类旁通、掌握一类题的目的。

以说带思 促进思维方式转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让学生动起来 的核心是 让思维动起来 ,这是将课改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大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更要注重检验学生思维的效果。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 说出来 检验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流畅性、逻辑性、完整性、独立性、深刻性及创造性等。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 看着说 ,即学生看着课本或自己做的题目说给别人听; 看后说 ,即学生先看一遍课本或自己所做的题目,之后再脱离课本或自己所做的题目说给别人听; 弄懂说 ,即当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先独立思考,弄不懂再求助别人,在自己真正弄懂之后说给别人听; 背着说 ,即在不看书和其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将课本或老师讲的内容、或自己所做题目的方法说给别人听; 直接说 ,即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说给别人听。 的内容涉及课本的重点知识、疑难问题、典型习题、方法与规律性问题等。听众可以是同桌、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是全班同学。

有时学生说不清楚,其实是没想清楚。教师应当耐心引导,让学生坐下来仔细想一想,想清楚了,再重新组织语言 …… 这种表达训练,实际上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