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精准教研促提升 ——中山市高一地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作者: 刘汉生
发布于: 2021-04-13 00:00
分类: 校园新闻

4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倡议,中山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一地理新教材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华师中山附中报告厅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落实市教研室关于对新教材深入研究和改革精神理解的理念,提升我校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动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地理教研员官山明老师,华师中山附中中学校区执行校长宋秀国,副校长叶振涛、杨希,中学校区副校长彭嗣浪、连进城、肖维娜以及各学校高一地理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整个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

图片1.jpg

图一:华师中山附中张永利老师课堂展示

图片2.jpg

图二:龙山中学冯树涛老师课堂展示

一、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本次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分别是我校张永利老师和龙山中学冯树涛老师,两位老师就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课进行了精彩展示。同样的内容,相似的学生,不同的老师呈现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彩课堂。

张永利老师通过重庆黄立交桥视频导入,给人以视觉震撼,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首先解析交通运输布局概念,接着以京沪高铁为例,采用问题合作共探方法,重点分析交通需求对交通建设影响及交通区位因素,问题探究设计紧扣新课标,关注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成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再探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最后对本节课知识内在关系进行了小结。整节课始终贯穿我校倡导的三探式教学法和概念教学,学生的思维容量逐级上升,学习深度也随之层层递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针对性。

冯树涛老师以身边的交通现状与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首先对本节课基本的理论内容进行展示,接着以深中通道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分组总结深中通道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并构建学生的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对交通区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最后通过实战练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应用巩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主线,由浅入深的呈现理论与问题→情境与思维→实战与进阶,突出内容教学与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专家点评,精彩分享

图片3.jpg

图三:华师中山附中地理科组长罗晓波老师专题讲座

图片4.jpg

 图四:中山市一中地理科组长孙智慧老师作课堂点评

课堂展示结束后,我校地理科组长罗晓波老师和市一中地理科组长孙智慧老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罗晓波老师结合本节课内容,作了《新教材教学方法思考》的专题讲座,从本节课新课标内容的变化到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谈到个人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同时与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交流,重点介绍了我校倡导的教学特色,包括学案导学、三探式教学法、概念和解题教学、知识问题化、习题化,最后对地理学习(解题)方法进行解析,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命题,引发大家对地理新教材教学的思考。

孙智慧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精彩点评,主要涉及选材、教学理念和设计,首先肯定了二者共同优点:教学素材丰富多样,课件精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符合情景教学,打破教材知识体系;注重解题方法总结,注重思维培养。接着分别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进行深入点评,并针对其中的不足谈及个人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引发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推动了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深入发展。

三、高端引领,助力教学

图片5.jpg

 图五:中山市地理教研员官山明老师作专题报告

活动最后,市教研员官山明老师以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契机,高屋建瓴地对当前的教学进行了有效指导。官老师首先肯定了两节的课设计都以情境问题教学和对教材进行大幅度取舍,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大方向,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利于学生思维培养。通过对本两节课点评,明确强调教学要紧扣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更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的变化,领会新课标的理念,以新课标为基准引领教学。同时新教材的教学提出合理建议:一是从课新课标出发,精准把握行为动词;二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和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教知识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教学;三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握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和基于学生基本经验教学两大原则;四是结合信息技术,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探索。

登高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磨砺、一次成长、一次收获。在本次充满活力和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交流思想、分享智慧、互相学习,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定会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带着思考开始新的教学征程。

(摄影:张嘉尔 一审:罗晓波  二审:张俐  三审:宋秀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