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育园圃 静等花自开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5-06-26 00:00
分类: 校园新闻

我们要求学生爱校,但前提是:我们的学校必须值得学生爱!

――总校长刘诗雄

中山华附历经十年发展,在中山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人数达 6200 余人,教职工 610 余人,成为中山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自 2007 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起,到现在总共向全国各大学输送了 3000 余名人才;培养出了中山民办学校第一个清华学生罗坤丞、第一个北大学子黄景洋、第一个香港大学学子格桑卓玛……是什么原因让一所民办学校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呢?答案就是:中山华附人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乐园,学生喜欢这所年青的学校,喜欢学校的老师,喜欢这里的生活。

什么样的学校最受学生喜欢呢?根据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学校的理由列在前三项的分别是: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占 43.9% ;学校提供的课程丰富多彩,占 34.1% ;教师非常关心我,占 31.7% 。看来,“同学关系、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教师的爱心”这三者构成了学生喜欢学校的主要因素。而中山华附正是践行了这些。

文化的熏陶黏合了人际关系,为学生发展启航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他们迫切渴望与人交往,找到生活学习中的同伴,这说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熏陶与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中山华附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熏陶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学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园制度、环境设施、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宣传活动等上面。中山华附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制度齐全完善,学校编印的《华附规范》,不包括总则部分,就列出了十大部门 215 个方面的制度规范,贯穿了学校的方方面面,科学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有效的健康运行。同时校风、教风、学风一起抓,对教师的言行穿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课堂教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老师尽职尽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珍惜时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 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来体现学生精神风貌、提升学生精神品味。

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呈现的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无论是生活区还是教学区,走廊上、�胖�间、校道边、草坪上都充满着文化气息; 班级文化多姿多彩,宿舍文化温馨高雅,校园橱窗定期更换,优秀师生亮相文化长廊;校园电视台深受师生喜爱;《中山华附》校报、《华韵》文学刊、各年级期刊和班刊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走进华附优美的校园,漫步林荫大道,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有着激扬文字的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

中山华附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大典型的特色,以活动育人是大家的共识。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主要以四条主线为主,一是以重大节日和社会形势为主线,开展主题活动,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等;二是以学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为主线,开展专项文化活动;三是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主线,开展各项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是以各种评比活动为主线,如“华附之星”、“十大学星”“、十大孝心”、“礼仪之星”等,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正能量。正如 陶行知 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在中山华附, 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每一处空间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

中山华附的校园文化建设极大地发挥了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融洽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得学校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对学校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并 激励了学生弘扬正气、优化了校风,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坐在轮椅上读完高中的邓磊同学深有感触,他说:中山华附的同学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在华附校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山华附学子的阳光俊朗、文明有礼、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学校所营造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融洽了师生及同学间的关系,给学生创造了和谐、自由、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启了航程。

尊重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为学生导航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是华师附中构建“现代教育”具体的实践方式。在中山华附,丰富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又是教学活动的一大特色。学校除开齐了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之外,还开设了近百门校本课,学校社团发展到了 50 多个,全校有近百个兴趣小组。像 “时政大讲堂”、“考古与发现”、“美文欣赏”、“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武术、国画、素描、书法、合唱、动漫、剪纸、舞蹈、各种器乐等社团活动都成为学生的喜爱。此外,还成立了华韵文学社、广播站、电视台等社团组织。学校普及开展了“三棋”“三球”活动并纳入了学校课程。为了保证各社团兴趣活动的时间,学校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还把每天的第九节课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课室赶向操场、走向兴趣活动。学校校本课程的运行,社团活动的开展,张扬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特长。学校礼仪形象大使曾梓琪同学说,她最喜欢学校的兴趣课,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找到了自己的自信。

在课堂学习上,学校追求本真教育,打造思维性课堂,倡导学案诱思导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全力“动”起来――“ 动眼、动耳、动手、动嘴、动脑”。动眼看教材、动眼看黑板上的板书、动眼看电子白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尽可能通过看抓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动耳聆听,聆听同学的发言、聆听教师的点拨、聆听教师的课堂总结,以听促进思考,加强记忆。动手做旁批、做读书笔记、动手演练、动手做实验。动嘴朗诵、动嘴讨论,动嘴发言,动嘴提问。动脑是“五动”中最为重要的动,动脑不是静止的思维概念,而是扎扎实实的学科思维训练、综合型的深度思考。思维性的课堂不仅最大化的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从本质上体现了教育目的――培养人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是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的,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未知欲望。

在中山华附,学校不仅仅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承,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文化活动及教学模式,无疑为学生的成长起了导航作用。

老师倾情关爱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续航

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是中山华附的优良传统。每一个班主任都有学生详细的资料,家庭情况、身体、生活、心理、成绩等都存在老师的电脑中;每一个班都建立了自己班的 QQ 或者是微信群。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一周才回一次家,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学校就成了学生的家,学校也成了学生和家长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平时,老师和家长通过电话、 QQ 、微信等进行沟通,无论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是生活指导老师,他们把学生在校的活动情况或用文字、或用照片的形式发给家长,同时老师也把家长的叮嘱传达给学生。老师还充当家长的角色,提醒身体不舒服的学生按时吃药啦、天冷加衣啦、运动下来流汗不要吹空调啦等等。有学生没带校卡吃不上饭,是老师帮他打来了饭,有学生生病时,是老师第一个到场,送他们去医院。那些因家远周末不能回家的学生,更对学校的老师充满无限感激之情。节日里,老师买来食物水果,同学生一起过,周日是老师带他们到商场买日用品,甚至有老师把全班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师生一起过家庭生活……不仅如此,华附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精神、情感和心灵上:他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处境,倾听学生的呼声,尊重学生的选择,平等的对待学生;他们用心付出,不求回报,让学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高三 80 后的刘敏老师为了这一届学生,一再推迟自己的婚期,她说:我要把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当成结婚的礼物;高三的张杰、黄英老师把自己的爱倾注到对学生的辅导上,为此,他们经常不能按时吃晚饭;孙咏谊老师和学生一起追梦……教师情感上的付出,换来的是师生友谊的增加,更是让学生在情感的暖流中,发育、培养、发展了自己的心智。在中山华附,“班爸”、“班妈”、“ ** 姐”、“ ** 哥”这些对老师的称呼是再也寻常不过的了。透过这些称呼,看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爱,看到的是师生间的亲密无间,看到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爱。老师以自己的爱关注着学生,影响着他们懂爱、会爱、能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续航。

“用心育园圃,是花自会开”。中山华附强化内核,以人为本,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进步成长,使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相处,这一切都凝聚着学校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凝聚着华附老师对学生的爱,它点燃了学生心中蕴藏能量的内核,学生才会在这块土壤上绽放生命的光华。

图:中山商报2015中山华附高考专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