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主教育模式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12-12-08 00:00
分类: 校园新闻

中山商报讯 (通讯员宋秀国 张秀芬)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中山华附努力探索出一套“自主管理、体验实践、合作共进”的自主管理模式, 使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尽力实现课程改革与德育工作的整合。 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主动发展,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明理,在合作中共进。

一、 倡导自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来,并充当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策划、组织、参与主题班、团会,在这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自主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会学习;自主地学习独立生活和过群体生活的技能,学会生活;自主地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学会健体;自主地学习美育知识,学会审美。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成立了包括学校、年级、班级的三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制订了《自我管理章程》,在学生充分集思广益的基础下,制定了各班《班级公约》,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常规管理工作,通过学生值勤、学生督察、学生评比、学生公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常规管理中挑大梁,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群体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建立学生德育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学校创新与新课程相吻合的德育考评机制,以育人为中心,实现四个转变:德育工作目标,由服务和服从于教学工作向服务和服从于人的发展转变;德育工作内容,由大而空、一刀切向基础性、层次性、渐进性转变;德育的评价,由终极目标评价、单一成绩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转变;德育的途径,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感悟”转向“践行”,从“人爱”转向“爱人”。

开展“校园十大学星”、“十大孝星”等评比活动,对学生德育评价进行了探索,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使学校管理从单一的终极目标评价变为全程指导、全程评价,让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亮点,明确自身的缺点,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成长。 学校 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抛弃了思想管理重灌输,日常管理重惩罚,生活管理“保姆式”等一些背离教育宗旨的做法,变训导为服务,搭建各类发展的平台,努力营造适合学生自由健康发展的软环境。变告知为历练,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变问责为协商,在冲突出现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严重违纪事件的处理中让学生参与,在重大活动的安排中听取学生的意见。 该校德育工作并没有停止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植根于鲜活的实践中,融入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人、在活动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并获得初步成效。例如,在升旗仪式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军训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教育,在警校共建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在班会活动课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

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体验真情,明晓事理,感悟生活,健全心理,升华思想,提升境界。

四、注重合作共进,培养团队精神。 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 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学校通过评比星级班、星级宿舍、优秀社团等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优意识,争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一年一次的体艺节、科技节、校歌合唱、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摘自中山商报)

图一: 编制《学子规》 校本德育系列化


图二:学生值日检查 落实常规管理


图三:主动清扫垃圾 共创优美校园


图四:自编自导节目 鲜活校园 TV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