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教师,一个朝气而神圣的词语。他们身上肩负着传承文化精神,发展教育大业的光荣使命。然而一个新教师的充分成长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新时代,新教师,新任务,面对教学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如何让新教师尽快的成长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家呢?于此特将自身经验和反思做出归纳,望共同进步。
前言
要探明新教师的成长,首先就要了解新教师的时代背景以及成长目标。新教师成长有其成规,但也需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如今能称之为新教师的绝大多数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80 后”。“ 80 后”有着自身的成长特征和轨迹。成长在改革开放之时,造就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个性的思维。赶上和平与进步的黄金时期,缺少苦难磨练成长,责任感缺失。独生子女流行的一代,使其在家长的呵护下缺乏对人性的关注。赶上大学扩招,面对社会空前的竞争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不拘一格的洞察力。归纳起来, 80 后新教师在思想上活跃有余,而沉稳不足;在行为上,知识容量大,却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新教师现在面对的学生都已是 90 后的孩子,面对这一些更为温室的花朵,相类似的情感体验和换位思考可以为新教师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带来有利的条件。
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前人已有部分经验可供学习。魏书生在《骨干教师的成长》一书中说到,教师的成长要把自强放在第一位,育人第二位,教书第三位;《中国教师报》在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马丁 ・ 哈伯曼教授的访谈中也说过,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七项条件。即: 对成功的理解、对学生永远抱有希望、组织能力、毅力、教学方法、归属感、高效性。每个成功的教育家,都对成长有着具体的理解。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特点,我认为,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新教师迅速找到自己的方向,即:修心、修学、修身。
第一篇:修心
新教师成长,首先是一个价值定位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踏实的社会定位,并且在其中获得快乐。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过,“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便是敬。”也即朱熹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同时可以在工作中、奋斗中、竞争中、投入中获得快乐,便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了。我们做教师的也是,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教师应该在学校里面寻求到自己的理想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专注和勤奋的人才可以真正寻求到成功。而这个专注来源于内心的坦然与安乐。
要明确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要明确教师的社会意义在哪里,更要明确教师的个人价值在哪里。只有心无旁骛才可以潜心追求,只有潜心追求才可以摸透教学教法,才可以多方面的吸取精华,才可以用心打造符合自己特色的新课堂。安于做教师,乐于做教师。
而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更是一种心的栽培。我们的劳动成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幸福。一件工业产品做坏了可以重修,但一件教育产品的失败却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做法关系到未来的 10 年、 20 年甚至更远。只有我们认同了自己的行为和成果,那么自然会有社会来认同你的成果,这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不断在改革,要求教师更是具有高远的志向和淡泊的胸怀,只有如此,才是具有了让自己成长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篇:修学
教师是一个“授业解惑”的职业,它的劳动过程是知识的启蒙和传递,它的劳动价值在于更多优秀人才的诞生。因此,教师在专业成长这一块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个修学的基本功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和管理能力。
(一)、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分为两大块,第一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并且把相关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只有你快乐了学生才快乐,只有你在关注学生,学生才会关注你。因此,掌握恰当的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一方面,新教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表达能力。教师口语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方法。不仅仅是语文老师,任何老师都必须具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和精辟的语言功能。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渠道日渐的扩大和多元化,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至少你是游刃有余的,否则,一切都会显得很尴尬,而教师的尊严正在于此。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写出一首好字,甚至是一篇好文章。以前的朱校长说的一句话我是很认同的,那就是――教师一定要勤于笔耕。的确,只有具备多向的组织能力,并且求学善思,才能经常活跃自己的思维,才能接触到更多的观点,才能不断地运转自己的思维,取得更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专业知识能力的第二块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新教师成长最赤裸的命门。课堂的教学能力高低,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能在不断地错误和积累中成长也是衡量一个新教师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教师在修学时,重中之重便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和对新教师课堂的听评,我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首先参透新课标,明确课堂的方向。不要以为新课标的学习就是看几遍“课标”,听几次报告。新课标的参透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课堂中。任何理论都只是辅佐实践的进行,而实践的进行才是真正践行理论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学习应该是长期的,从明确方向,到践行反思,再到反哺新课标的理解。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新教师必须放耐心,冷静的去思考新课标阐述的核心在哪里。多读书,多听课,多看优秀的课堂实录。不要被自己读书时的教学印象所羁绊,应该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领悟自己的观点,寻求适合自己的教法。
新课标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将其基本思想归纳为“庖丁解牛”和“以人为本”两个词。
“庖丁解牛”讲究顺位,讲究技巧,不能生拉硬砍,而是根据关节的不同走向,顺着空隙游走,自然就事半功倍。这不仅是一种做事的技巧也是一种课堂的智慧。更是顺应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课堂的生命体现在学生的思想火花,我们要教授的不是粗浅的公式和机械的道理,而是在这道理之后的思考方式。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就必须找准课堂的立足点,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以及知识的特点,有目的的预设和引导。只有将引导落在关节之处,才不会显得死板,才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
“以人为本”是课堂构建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首先是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一定要完成一次角色的转换――你是穿针引线者而非创造者。教师的创造只是体现在如何引导上。课堂的学习使命是学生的本职,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说来容易,做来却要下足功夫。在备课上,要先吃透教材,再考虑学生的认知心态,即“备学生”。在作业上,去粗取精。在课堂上,激发和聆听。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等待学生的寂寞。这种寂寞不是可耻的,而是一种深沉的引导。新教师刚刚走上讲台,胸中往往有无数精彩言语要倾泻而出,其实你要记住,不合时宜的说话,你说得越精彩,学生会越失望。
二、掌握一定的技巧,积累经验。在具体的教学技巧上,其实是很容易掌握的。比如观察、点评、即兴、偷桃换李等等。真正难的是技巧之外对课堂生成的把握。如何既保证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课堂的良好走向?那么整个课堂中,你也必须参与进来,引导之外,你不能做一个旁观者。
在课堂设计上追求创新,保证一堂课的整体性,不被割裂。很多新教师的课单独看每一个环节问题不大,但是从全局上来看,就发现一堂课只是各种环节的拼凑,非常不自然。这样的课机械无味。新教师一定要做到,就是在下一个问题出来之前就为这一个问题做好铺垫,是你引着课堂的进度,而不是多媒体引着课堂的进度。
学会取舍。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新教师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喜欢求大而全,害怕哪一个重点就这样错过。于是大篇幅的内容让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实际上,课堂高潮的到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预设不宜过多,你越放不开,学生的空间就越少。很容易就走入我讲你听,或者流于形式的弊端。以语文为例,实际上教师在课前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了重点之后,只要预设一个核心的能够带出中心的问题,然后再由浅入深慢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仿佛像“抽一发而动全身”,“一拉绳子,带出一串葫芦”似的感觉。所以重点在于如何寻找到这个点,过程和引导方法是千变万化的。
(二)、管理能力:
管理也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即是学生管理,第二即是课堂管理。总体说来,教师的管理既具有管理学中共同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
一、学生的管理求细求真。教师的管理工作就是学习生活琐事的集合。教育本来就是一些小事构成的。但是对学生的管理无小事。学生处于一种价值定位的模糊期和习惯的摇摆期。这个时候对于学生的任何要求都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来学校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而他如何做人就需要教师对其引导。“巨细无遗、恩威并施”是关键。需要指出来的是,我不提倡保姆式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千金难买幼时艰。”事事都为学生出面,教师或者学校干预过多,或者担负了本应学生担负的责任并不是好事。学生来到学校,就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弱势意识,就应该初步体会一下生活的艰辛,并慢慢懂得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我觉得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握一个度。
二、课堂管理是习惯的集合。课堂上的井然有序是保证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面对行为习惯尚未成型的中学生,新教师应该树立纪律和组织上的威严,学习和探究上的民主。多督促学生,从一个坐姿,到做笔记的方法、听课的习惯,甚至参与讨论的热情,都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思想品质打下基础。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鼓励学生。强化好的,惩罚坏的。而课堂上的管理还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你自身课堂风格的形成。总是,我感觉,课堂管理前两年靠性格,后半生靠技巧。新教师应该具备一个管理者的才能,多看一些管理学上的经典小手册,然后联系上班主任工作或者教学工作,其实会很有效的。
第三篇:修身
最高远的要求,应该是修身。古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志中,把修身放到了第一位,可见修身是齐家立业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修养,是很难有大成就的。教师更应如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之中,举手投足都蕴含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把它作为长期的追求。
在如今的时代,多元价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老师的集体印象变了。人们对老师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世俗。老师褪去了高高在上的传统印象。于此,我们更应该自己把自己的定位提高。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同样是尊敬!而真正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依然和和师德分不开。
还是那句话,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才是真正的豁达。
真正优秀的教师会是学生心灵的导师,与他的每一次对话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那才是智者,是超越。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自己,亲善、大度、不卑不亢都是无法取代的精神徽章。
新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培养自身的德行。首先,是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做到“三字诀”――“忍、信、智”。
所谓“忍”,是一种气吞云海的超脱,是一种爱存于心的表现。对于学生,要宽大为怀,尽力去包容他们非原则性的缺点。然而,宽容不等于淡漠。不当忍时,也不能视而不见,要对学生的根本错误指出来并及时的帮助更正,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无论大事小事都发脾气的教师,他的怒气已经不值钱了。学生只会“遵”而不会“悟”,因而是不可取的。
“信”即诚实,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信”体现在对知识的忠诚和治学的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求实和严谨的作风是学生自强刻苦的良好标榜。此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也可以体现。说话做事要深入人心,以理服人,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动辄就以大道理和说教训斥学生。大道理人人都会说,那不是老师的特长,真正的教育反而是“小道理”,细化到学生伸手可及的生活。我认为和学生的交谈要“真”,说真话,像面对自己的同学一样的赤诚,你在他们面前要会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言语,这样你会发现,你可以听到更多你很难听到的心声,而那时后你的只言片语却胜过千言万语了。诚实是矫正学生不良风气,树立正气的基础。
“智”即智慧。教师的智慧往往是和人格魅力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智慧,体现在课堂的点拨与旁征博引,体现在日常的音容笑貌,体现在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坦然。大智慧的教师是谦逊的,只是专业能力的出色不能称之为智慧,或者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智慧。“智”实际是在生活中积累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神色。对待学生的幽默,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善于从不同风格的教师身上吸收属于自己的精华。不因学历而盲目,也不因经验而菲薄。任何教师都有他的生存之道,也有他的长处,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只有善思,勤思,才可以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将“智”体现得优雅自然而游刃有余。
新教师成长是一个艰辛而甜蜜的过程。务实严谨,求学善思是需要和大家共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新时代下,终身发展才是真理!不要做困在玻璃上的苍蝇,要为自己自己的光明找到出路。相信大家只要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定能在教育之路上行得更踏实,更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