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感动起来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09-10-22 00:00
分类: 教育人生

曾几何时,“感动”这个词在当今水泥钢筋构筑的灰色丛林中,渐渐寥若晨星;在品德课堂中,我们似乎不再为听到远大的理想而感动,也好像看不见学生为动人的情节而潸然泪下。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的摧折、繁重的压力下缺失人文的感动。

感动是情感宣泄的热血,是对生活的精神融入,是对人生的珍视。要想让品德课发挥最大的德育功效,我们必须与感动同行,触动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才能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感动是对真善美的心灵回应。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学会品悟真善美,使其内心真正地触动。

孕育感动

“教育的真谛就是感动”。学生要明理,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学生要悟情,同样离不开老师的诱发。

感动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反馈生活,回味生活,孕育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讲述六年级《品德和社会》的第一课《品格的试金石》前,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那些人讲诚信,哪些人不讲诚信,并深入了解这两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开课了,我首先讲述了一个信守三年之约的诚信故事,让平时缺失感动的同学们大吃一惊,他们难以置信世上还有这样讲诚信的人。见同学们兴趣盎然,我便抛石探路,问大家你们还知道哪些守诚信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小手林立,像倒豆子般将自己搜集的材料一一道来:有古老的“曾子杀猪”,有外国的“华盛顿勇于认错”,有革命导师列宁小时打碎花瓶的故事……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撞击着大家的心房,震撼着大家的灵魂。看时机成熟,我马上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么,不守诚信的人又会怎样呢?”因大家准备了很久,便纷纷将自己所了解的事例讲了出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双双亮晶晶的眸子在倾听或讲述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在蔓延,在升华。我知道,那是课堂上久违的感动,那是体会后莫名的感动。通过对比,同学们从心底接受了诚信,知晓了诚信的好处,懂得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了让同学们真正做到诚信,我在上完课后,一直秉承诚信的原则,力求说到做到,并常常讲,时时讲,久而久之,同学们把诚信渐渐当成了信仰,一旦我忘记某事,他们会马上及时提醒,告诉我不要忘记诚信。

乌申斯基曾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我这种无言的教育所蕴含的道德营养,已悄悄地深入学生的灵魂,激励每个人求真向善;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也慢慢地滋润师生的心田,使其在幸福中享受真爱,召唤每个人自我审视,自我净化。

唤醒感动

教育家雅斯贝尔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个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唤醒是一种至诚的爱,它能点亮智慧之灯,映照他们的心灵天空;它能酿造真善美之蜜,滋养他们的整个生命;它能铺就成功之路,指引他们的前进方向;它能催开生命之花,绽放他们的美丽容颜。品德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无痕的,渗透性的,润物无声的。

在讲述六年级《品德和社会》第三课中的《为平凡感动》时,我先播放了一段 CCTV “感动中国”视频,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学生,很多学生的眼眶红红的,有的甚至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对以上人物有何看法?”由于前面有情感的铺垫,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出让人感动的原因。那真挚的话语从心灵深处迸发,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紧追不舍,举了一个“同事递刀,总将刀刃朝着自己”的例子,点出人间真情,更让同学为之动容。

接下来,我提出了“我们身边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平凡事和人呢”的问题,教室里一片静默。大家都在回忆着感动的点点滴滴,都在酝酿着内心真实的情感。一盏茶功夫,一双双手高高举了起来,一个个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感动的瞬间,诉说着人性的真善美,尤其是讲述父母的故事时,有的讲着讲着声音哽咽,有的不禁眼含泪花,有的潸然泪下……那一刻,感动在交织、旋转、凝聚,让每个人为之共鸣。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是爱的表达,一次次真情的流露是爱的诉说。看到同学们的情寓其中,我又继续发问:“我们应怎样做人?”根本毋须多说,同学们都能说出正确的做法。情感教育此时水到渠成,发挥了极好的功效。事后,很多学生渐渐改变了自私,学会了关心他人,体现了人性之善良。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德育不再是苍白空洞的说教,不再是枯燥呆板的规则,而是用爱的真诚来打动人心,用爱的故事感动心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更愿意接受、认同,德育的功效得到更好的体现。

用心孕育感动,用爱唤醒感动,让发自内心的感动在品德的课堂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