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摘要 :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魂。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近文本,以便获取信息,转换信息,使用信息,储存信息,在言语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信息整理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思维的快慢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它反映了智力活动的速度。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要训练思维的速度。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这就要求学生增大阅读的信息量,同时使大脑反应变得更加灵敏。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本中迅速提取信息,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速度。以《猫》一课教学为例,教者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并迅速圈出表现猫特点的词语。然后通过比对词语,发现这只猫老实、贪玩、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从这些词语中得出矛盾之处,将学生的阅读重心圈定在“古怪”一词上。再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教者让学生在两分钟里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原因。学生迅速找到了:鱼大、鱼美、来之不易、无人知晓等多个原因。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并加整理。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速度将大大提高。
二、在多向延伸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取决于思维的广度。灵活性强,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据此,在阅读中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1 、抓关键词。文章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抓关键词理解是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去思考。如教学《母亲》,学生从“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当中的“疲惫”,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劳累。从”褐色“体会到可能是因为工厂的灰尘很大,口罩很快就脏了。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很恶劣。学生抓关键词是学生理解课文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2 、关注表达。关注表达,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如上述《母亲》这课的教学,学生关注到文本三次提到“我的母亲”,用了排比的句式,强调了“我”对母的的感激、祟敬与热爱之情。
3 、展开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可提高文教学效益。如《母亲》这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读文段,谈一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母亲佝偻的背、消瘦的脸;有的说看到了母亲蜡黄、满是皱纹的脸、看到了母亲浑浊、干涩的眼睛;有的说读着这段话,联想到了许许多多这样辛劳的母亲。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曾经有着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啊!前后形象的差别形成了强大的情感落差。
4 、融入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总是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开掘这份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走入作者内心。教师让学生读文段,谈一谈内心充满怎样的情感?孩子们有的觉得内心充满了辛酸与苦楚,有的觉得充满了感激,有的说想起了自已成天操劳的妈妈。
5 、延伸拓展。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也是拓展思维广度的有效策略。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迁移文中的语言写一写自已母亲的付出。孩子们稍加思索,即落笔成文。这取决于教师有效的“导”,让课内外联通、情感共鸣,所以效果较好。
三、 在因势利导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
在阅读教学中,只沉下心来,带领孩子在语言文字里走个来回,学生的思维才会朝着深度发展。
1 、找相似点。执教《山中访友》一课,有着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令人回味。教师提出问题: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老桥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谈到比喻,必须关注本体跟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孩子们经过思考,精彩纷呈。有的说,因为老桥年龄大,跟老人一样嘛,所以作者说它是老人;有的说,老人腰弯了,桥也拱着背,他们的形状相像;有的说,老人不回报,老桥也一样;有的说,老人非常慈祥,就象我爷爷一样。再累也不说,看见我就高兴。老桥也是默默站立,望着人影、鱼影、月影,让人从它身上过,都是默默无闻的。
教者较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寻找比喻句中本题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从而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比喻什么,还明白了为什么这么比,思维自然而然的走向深入。
2 、寻找不同点。文章之间有很多想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点,也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引导学生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在研讨中,呈出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从色彩来比较,感觉第一首诗色彩非常丰富。有红、灰、青、白、黄、绿多种颜色,而且颜色非常靓丽。第二首感觉颜色昏黄,有点沉重。有的从情感的角度来比较,认为选取的景物不一样。前一首是想表达一种愉悦的情感;后一首似乎有些悲凉。枯藤、老树、昏鸦,感觉像活不下去了。有的从作者的角度来比较,认为白朴肯定写诗的时候心情就不错,马致远可能生活就不好,早年热衷功名,后来一生漂泊,想快乐真的很难。有的从选景的角度来比较,认为诗本本来就是言志,传达情感,他选取景物就是为了表达情感,第一首选了 12 种景物,给我们的是快乐的感觉。后一首选取了 9 种景物,一个断肠人就让觉得凄凉。寻找相似点与不同点,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四、在尊重学生个性认识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多看似幼稚的问题,被老师轻而易举的否掉了。如果机智的抓住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则会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1 、顺势而导巧妙点拨。在执教《凡卡》时,有这样一个小的教学片段耐人寻味。有孩子提出了“学徒”一词不明白。教师顺势引导,学徒应该做什么?学生认为应该是做鞋,做鞋的楦头、学画设计图。教师再次点拨:实际上他在干什么?学生指出他的工作是看孩子、帮伙计买东西、收拾青鱼,做家务。从而孩子们领悟到,这里的学徒实际上就是佣人、奴仆。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巧妙点拨,使得孩子的思维走向深穴,并且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2 、改变结局品评比较。执教《桥》一课时,教师改变文章结局,制造了让父子俩死里逃生的结果。这符合孩子善良的愿望。但经过比较,大家都觉得还是原文中悲剧的力量更能打动人,给人以震撼。
3 、大胆设想推测结局。再如学习《唯一的听众》,课文学习完了,教师提问,如果作者没有到那位老人,没有她的鼓励,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学生纷纷发言:与音乐无缘了;做人没人信心了;看见小提琴就觉得恐怖了。通过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又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 】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3
[2] 王宗海:《有效教学》【 M 】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9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91
(作者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胡长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