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在厦门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上,厦门一中成绩喜人。
近年来,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厦门一中获得国际金牌 1 个、国家金牌 12 个。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中,获国际奖牌 19 个、国家奖牌 40 个。学校不仅在学科竞赛上硕果累累,高考成绩也让人羡慕。在 2016 年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和两校的自主招生结果中,一中高三学子共有 20 人次获得加分,获得加分人数加分幅度在福建省居前列。
是什么让学生做到科技竞赛和高考两不误?学校的回答是:多元智能开发,培养创新型学生,竞赛和高考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竞赛繁忙还能当“学霸”
厦门一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这五大学科的竞赛中,屡获佳绩。有趣的是,虽然竞赛繁忙且费时,但是,多数参加奥赛和搞小发明的学生,都是“学霸”。
有一年,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厦门一中物理奥赛总教练吴碧兰发现,六位参加物理奥赛的学生,五人的高考成绩位列全省第二、三、四、七位,考得“差”的是全省第 68 名。
黄天翼就是一位既会竞赛又会学习的学生,虽然竞赛和高考题目不尽相同,但是,他认为,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坚持,是他从竞赛中学会的品质。
厦门一中对科技痴迷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当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电脑长啥样子的时候,在 1984 年,厦门一中就购买了一台电脑。这一年,厦门一中电脑兴趣小组成立,在全市中小学中是首个。 1999 年,厦门一中学生洪毅颖获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这是厦门市中学生首块国际奥赛金牌。 2014 年,厦门一中学生刘定峰获得当年的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这是厦门市首个信息学国际奥赛金牌。
厦门一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平台参加科技学习和竞赛,可是,高中学业压力繁重,学生如何做到游刃有余?一中学子们说,有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作坚实的后盾。
毕业生刘艺悦介绍,刚上高一时,巨大的反差让很多同学缓不过劲来。然而,老师们精心准备每节课,编写每份练习,还不时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大家在挫折中重拾信心。刘艺悦说“学校里,时常可以看到同学和老师谈心的身影,老师的悉心辅导使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帮助我们一次次坚定自己的理想。”
吴碧兰说,学生参加竞赛不只是成绩的提高,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竞赛与学习并不矛盾,比如参加物理竞赛,物理理论、数学运算、数理运用能力,还有实验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参加比赛其实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厦门一中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优秀的在校成绩,还有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所积累的独立创新和合作探索能力,未来学校还会引进更多的国际赛事, ASDAN( 美式 ) 数学竞赛、耶鲁青年经济论坛、 ISWEEEP 国际可持续发展工程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选拔赛、 CYBL 沃顿商业挑战赛等等。特别是 CYBL 沃顿商业挑战赛,希望通过这种商业挑战赛,从学术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因材施教:老师有方法让学生创新
特别“懒”的学生也能保送上清华,一中的这一故事,在厦门流传开来。这几年,一中有 8 人入选国家集训队,殷文馨是其中一位, 2014 年,她入选生物奥赛国家集训队。这位女生的特别之处是“懒”。一个星期,必须有四五天的时间每天睡够八九个小时,她经常无法完成教练蓝福彬布置的作业。
蓝福彬知道她有这一习惯,即使她在课堂上睡着了,他也不打搅她;知道她怕写作业,也不会催她交,还会应她要求,勾题给她做。
在被保送上了清华之后,殷文馨曾经说,蓝老师很宽容我。但是,蓝福彬告诉她,其实这是因材施教,因为有些人是通过背题型来寻找解题规律,而她是用知识来解题,所以根本不用做那么多作业。
创新教育其实意味着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厦门一中的不少教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15 年前,一位名叫江腾舟的孩子属于学习困难户,但是只要提到发明,他就来兴趣。江腾舟发明了“可收集降水的植物栽培容器倒扣”,用一个斗笠形状的容器,里面填上“尿不湿”,这个能让植物在沙漠中成活的容器,获得了第 95 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这在当时是国内中学生在历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中获得的高级别发明奖项。
曾国寿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生物特级教师,还是全国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他说,学科竞赛的最终意义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这些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动力。
曾国寿介绍,十多年前,他带着学生去采集文昌鱼标本,大家清晨五六点出发,来到海边,跨过长达 100 多米宽齐腰的海水中,才到达有文昌鱼的沙滩。当时,海水大约只有 9 摄氏度。曾国寿回忆说,他喝了口白酒,先下水,他的学生也就跟了上去。当他们把标本送到科研所检验后被告知 : 这不是文昌鱼,是蠕虫,他们还得再下海采集一次。
虽然经历寒冷、失败和挫折,但同学们对生物知识探索兴趣的种子就此萌芽。当年参与采集活动的一名学生,从此走上了生物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路,现在他已是厦门大学海洋系的副教授。这位学生说,他没有忘记厦门一中在沙滩上给他上的科学第一课,是小小文昌鱼的发现,激发了他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爱学习的老师:带出善学创新的学生
2014 年 9 月,厦门市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结果正式公布,这是教育界公认的极权威、极具实力的比赛之一。厦门一中 27 名教师参赛, 24 人获奖,“获奖率”近九成;其中 10 人获一等奖,一等奖获奖率是 37% 。而整个大赛中全市平均的获奖率和一等奖获奖率分别是 60% 和 10% 。厦门一中优秀之处还在于特等奖人数多 ,9 名特等奖获奖者中,两名来自厦门一中。
厦门一中原教研室主任胡桂生认为,厦门一中教师队伍之所以常青,主要得益于“以老带新”,学校的“以老带新”和其他校不同。在厦门一中,每位新教师会有四位导师,其中两位是在职教师,分别负责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其他两位是退休老师。师徒之间还有一些硬性规定,例如,要求老教师每年听 20 节徒弟的课;徒弟三年才能出师。
2014 年获得比赛初中组特等奖之冠的郑明鸳,三年前从外地调入厦门一中,尽管当时已经是有三年教龄的“老教师”,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带初三,学校还是为她安排了“师傅”。
郑明鸳说,在厦门一中,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军作战,每件事情都可以找到集体。
厦门一中好学的老师,培养的是善学创新的学生。一中没有搞“地毯式”“题海式”的轰炸,没有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捷报频传”。通过强调学校有效管理,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以提高效率来获得教学成功。
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刘远军说,我们打“团体战”,没有私人“小金库”,每一份教案、周练和月考卷都是集体讨论的产物。刘远军介绍,今年高三学生可能感觉写的“练习卷”不多,但是,最后的高考考卷却告诉我们:虽然练得不多,但练得有效。他认为,集体智慧是“减负增质”的答案。比如,学校在数学上 , 就坚持减“量”不减“质”,一中高三数学备课提出“精明”教学要求 : 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精选题目、精炼语言、精讲例题、精写板书、精用时间等。
除了“精”,减负后的数学课担负一个重任 : 让学生爱上数学。一中高三数学备课组组长刘桦举例说,我们把“数学问题性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充满着探究的乐趣;在课外,每周给每位同学印发八道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课外进行小组研究、合作探索。“精彩八题”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带去数学美的享受。
厦门一中高三文科综合团队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 10 名教师组成。老师们说,我们可以尽极大努力减少学生的负担,在应试成绩和学生素养之间寻找好的结合点。老师努力追求“用极少作业量取得更好的成绩”。
坚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科技教育为先导,虽然在不断减负,但是一中各项考试成绩,却在全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多次获得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无论均分或 P 值,均名列前茅。 2016 年,学校产生了 1 名市文科之冠,每年都有 30 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录取,占全省录取总数的六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