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育学”:课程印象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09-09-26 00:00
分类: 理论前沿

“叙事教育学”:课程印象

印象一:信息量大(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从书籍到电影)

刘良华 老师的这门课是:叙事教育学:教育影视叙事研究,所以,在课堂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著作和电影大片的名称。从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到近现代的《胡适传》,再到《世界建筑师》,太多太多!介绍完书籍,再看电影。电影这种被一般人作为娱乐方式的东西,在刘良华老师的课堂上却变成了一部部富有教育内容,充满哲理的巨作。重要的是,每每听刘老师介绍的电影,都有非常想看的冲动。如:《狮子王》,高中时候我就很喜欢这部动画电影,当时只觉得片子的动画太漂亮了,歌曲也很好听,狮子也很生动。但是,《狮子王》作为一部家庭教育影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平等的人才有妒忌,兄弟之间是最平等的,所以,迫害最重的往往是兄弟。又如:《阿甘正传》。作为德性的教育影视,阿甘的智慧在于他的忠诚,善良,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坏。

印象二:思路清晰(关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选题的技巧,题目的设定)

本次暑假学习,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对学位论文进行选题。一个月来,困扰着我们的,使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如何选题?选一个怎样的题目才是合适的题目?应该如何进行研究?一系列的问题在《教育论文写作》课上一次又一次的清晰、模糊、清晰、艰难。直到,刘良华老师在讲《叙事教育学》时提到研究方法和选题时,思路才再一次的逐渐清晰、明朗。因为刘良华老师他本身讲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清晰明了。但愿在听过刘良华老师的课后,对我自己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下面是我在课堂上关于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所记的点滴。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实验研究), 2. 调查研究 3. 历史研究(全日制研究生常用的方法)

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就重复了。

不能说“研究方法是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追求实证研究的精神。

教育自传是经验总结,不能作学位论文。

论文的套路

1. 问题和假设(提出问题之后,陈述别人有什么研究成果(文献综述),之后提出自己的假设,也就成了自己的题目)

2. 过程和方法(最好做 3-4 个实验,提假设第一,实施、行动,结果与新问题;假设第二,再实施、行动,结果与新问题;以此类推)

3. 结果和讨论

如:《班主任对学生评语关键词的调查分析》问题是:评语单一,无聊。方法:调查,调查关键词,进行比较(男女老师,上下学期,高低年级,连贯三年, 70 后老师和 80 后老师等等)

个案研究是所有研究的第一步。

提倡进行比较研究。一个比较就是一个表格,多搞几个表格,方格表,圆形表,条形表,柱形表等等)

关于题目

1. 或然判断如《父母陪伴 可能 对孩子学习成绩造成影响》

2. 实然判断如《父母陪伴 对孩子学习成绩造成影响》 be

3. 应然判断如《父母陪伴 应该会 对孩子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不能用)

最好的题目 《 A B 的影响》,《 A B 的影响的行为研究》

A 是自变量, B 是因变量

4. 不能做学位论文的题目:

1) 不要用祈使句作标题,如《(必须)……》,《(应该)……》

2) 不能写《……的对策》,如《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研究 》可改为:《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课堂上“只做事不说话”的现象的研究》(实际上是把对策隐含在分析问题中)

3) 不要随便就做《……的现状分析》

4) 不要轻易做“访谈”,很难很难做。

5) 《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 实验研究 》(错)

6) 工作方案不能做学术研究。如《初中物理学习评价方案》

7) 不要写《……的初探》,《浅谈……》,《浅议……》

印象三:观点新奇

在刘良华老师的课堂上,充满着著作和电影,同样也时时进行思想观念的碰击或更新。

1. 让“德、智、体、美、劳”具体化。当讲到教育故事的个案时,刘良华老师举了我们耳濡目染的《西游记》。这部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电视剧,至今还经常陪小孩一起看。我们怎么也没想到故事中的人物就是我们教育常说的“德、智、体、美、劳”的化身。德,就是唐僧,因为他最好人了。智,当然是孙悟空,因为他火眼金睛,明辨是非。体,是谁?是白龙马,他有健康的体魄。美呢?是猪八戒。故事中,猪八戒是唯一最懂得欣赏美的人物,他看似好色,也就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故事也更曲奇、精彩。劳,当然是沙僧了,他因任劳任怨而显得更加坦然与平静。从中我们也能发现,智固然重要,但与美、劳相比,它也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不能让教育者感觉美,欣赏美,教育的效果也难以显现出来啊。

2.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似乎是资产阶级的谬论,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改变的。我们的正面教导是,追求平等的社会,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难很难找到让我们信服的解释。其实,柏拉图早就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他的身体里注入了“金”,他注定会成为“王”;有些人他身体里注入了“银”,他注定会成为“军人”,守护着王。有些人身体里注入了“铜”,他会成为“商人”;而有些人身体里注入了“铁”,他注定就是“奴隶”。只有身体里注入了“铜”和“铁”的人才要读书。因为他们想改变命运的三条道路是:第一,读书。第二,安守本分。第三,成为黑社会。“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从古至今的现象,而读书,就是“金”和“银”的人想出寻求稳定的好办法。在任何社会,都是弱肉强食。只有弱势群体的人才追求民主,强势群体的人,鄙视民主。

3. “爱心”首先给了谁?说到受欢迎的老师,我们都会说: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把爱心给了谁呢?给学生。这是最传统的,最典型的有爱心的中国式的老师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会在某某老师成为模范英雄的时候,听到他丈夫或妻子死去的噩耗。我们会在某某老师病危,卧床不起的时候,还听到他挂念着高三学生的复习。我们会看到一群一群孩子长大了,回校看望老师时,老师已经老了,甚至死了的悲惨画面。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了亲人才成了模范?而不是和亲人一起分享?为什么要在学生即将成功的时候,他倒下了?而不是兴高采烈地看学生们成功?为什么要在孩子们长大了的时候,他老了,死了?而不是他还容光焕发地,精力十足的和孩子们一起畅谈未来?所以,老师要有爱心。第一,对亲人有爱心。第二,对朋友有爱心。第三,对学生有爱心。我想,这可能还不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爱心。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老师才不会总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凄惨形象,而是美丽自己也照亮别人的珍珠了。

4. 尽可能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一切事情,包括家庭,婚姻。你离不开对方,是因为对方对你来说有利用价值,你从他或她那得到了幸福,温暖,理解,也可能是温饱,安全。同样的,你也用你的方式给予对方,让对方也离不开你。这就是婚姻了。

印象四:震撼力强(关于《神童》,《长大不容易》)

在这三天的课程中,我流了两次眼泪。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第一次是看《神童,魏永康》的访谈。魏永康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是受伤的退役军人,卧床不起,妈妈是个工人。他是妈妈唯一的希望,所以,妈妈下定决心:一定要培养他成为科学家。妈妈对魏永康进行了成功的早期启蒙教育,他四岁就能写打油诗。妈妈希望他早日成才,专心读书,承包了他生活的全部,甚至陪读到大学。最后,她失败了。儿子没有成为她想要的科学家,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她甚至说:“等我死了,他就独立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成也是妈妈,败也是妈妈。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早期教育如此重要,要怎样才是合适?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父母啊,何时就该放手?让风筝飞翔。

第二次是看《长大不容易》的访谈。当几个大学生说到老师让他们算一笔在大学所花的帐时,他们从开始的不理解,觉得无聊,到最后的觉悟。从和爸爸妈妈没话可说,关系僵硬到后来的感恩。算账,使孩子清醒。书信,使孩子与父母增进感情。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何尝不是只索取而没回报?作为父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问回报?长大不容易啊!父母不容易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