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一、学情分析:
高中生爱美,也欣赏美,他们常常佩戴饰品装饰自己,其中就有玉器,但是学生对于佩戴首饰缺少认识,对玉器艺术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当匮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玉器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玉器艺术的在不同时期的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玉器艺术的种类,材质特点,历史传承,领会玉器的艺术语言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玉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我们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玉器作品欣赏,使学生明确玉器艺术的发展脉络,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玉器艺术的表现形式,玉器艺术特征以及玉器艺术与民俗的关系。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玉器审美的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欣赏、感受、体验、讨论、评述等过程,培养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玉器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了解我国玉器艺术的悠久传统。进而热爱传统艺术,并逐步提高喜爱传统艺术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讲,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玉器的文化内涵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2 、难点: 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2 、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玉器艺术的广泛感受,认识,初步理解玉器艺术的外在美和特有的人文价值内涵,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工艺美术,激发其创造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型 :理论欣赏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知玉、爱玉、用玉、尊玉,并且拥有独特玉文化历史的国度。中国的古玉,在世界古文明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世界各文明古国所没有的,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深远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人尊玉从两个字便可管窥一斑。一个字是皇,皇由白和玉两字组成;一个字是玉,由王加一点组成。皇与王都是古代天子的尊称,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由此可见中国人心里的位置。导出课题 : 辉煌的古代工艺美术之中国玉器艺术。
(二)思考与讨论 ( 师生互动 )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哪些词汇或成语跟玉关?玉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审美观?
以玉喻人 ―― 亭亭玉立、金相玉质、玉树临风、如花似玉、冰清玉洁、玉女 ……
以玉喻物 ―― 玉膳、琼浆玉液、锦衣玉食 ……
成语词句 ―― 怜香惜玉、金玉良言、金玉满堂、金枝玉叶、抛砖引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玉不琢不成器 ……
玉象征高贵、圣洁、美好 。
此外,很多人都喜欢以 “ 玉 ” 字为自己的儿女命名。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贾宝玉等。 “ 玉 ” 字在古人心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古诗文常用玉来比喻,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五代 南唐后主 李煜《虞美人》
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 唐 王建《调笑令》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宋 李清照《醉花阳》
(三)文化中的玉
1 、历史上赋予玉的美好含义
( 1 )追求玉的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 原始社会,磨制石器时发现有些石材的质地坚硬,具有美丽的色彩,纹理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有意将其的区别开来,最早用以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将这类石材称之为 “ 玉 ” 。( A. 玉凤凰 ,商代 1976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 13.6 厘米 ,壁厚 0.7 厘米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 。 妇好,是商王武丁第一任王后,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B. 战国古玉 、 C 清代古玉 、 D 玉手镯(小诗朗诵): 从现实中女人佩玉的现象,带领学生领略玉的华丽之美。
( 2 ) “ 大圭不琢、璞玉浑金 ” 追求玉的天热材质,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 3 )君子比德于玉: 玉器的制作要经过 “ 切,磋,琢,磨 ” 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喻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获得。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工夫,是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三字经中 “ 玉不琢、不成器 , 人不学、不知义 ” )
2 、中国古人与玉
①孔子与玉, (他以玉比喻人的五个德行,仁、义、智、行、德。说他重视玉是因为美玉具备了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同君子的品德相一致。 “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智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 ” )
最早重视玉与石的区别的人是孔子。对似是而非玉的砚石给予了极度的蔑视。孔子的学生子路有所不解,认为孔子鄙视砚石的原因是美玉少而砚石多、孔子回答说,不对。重视玉是因为美玉具备了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同君子的品德相一致,主共为“温润而泽,“填密以知”、“廉而不料”,“垂之如队”,”叩之齐声对越以长、其终柏林切,“且瑕不掩瑜,瑜不掩暇” 。美玉必须光泽温润,颜色不贼亮也不昏暗,质地细密,有韧性,不能有色质的不统一,双打时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用玉观念较前段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玉材的选用也更为统一。
②屈原与玉, (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早在2 500 年前即赋诗表达了他对和田玉之神奇的向往: “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 )
(四)、玉的社会功能
1 、在神秘的史前社会,玉是沟通上天的神器。
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对自然的不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于是把认为最神秘最优美玉器的东西送给神灵
资料:
(( 1 )新石器末期红山文化,玉龙
(玉龙通高 26 厘米 cm ,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 “c” 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 2.3 ~ 2.9 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 21 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与内曲的躯体相合,造成一种飞腾的效果。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红山文化玉龙曾有 “ 中华第一龙 ” 的称誉,中华民族向以 “ 龙的传人 ” 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 2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 ,玉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 似是印证 “ 璧圆象天,琮方象地 ” 等道理。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 3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 ・ 典瑞》所云: " 子执毅璧,男执蒲璧 " 之类)。三为佩饰。四作珐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2 、在封建社会,玉是最神圣的王权的代表,象征着庄严的礼仪,寓意着高贵的品质。
引导学生理解:由于统治阶级的地位,贵族、有钱一族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最神秘最优美的玉器只能成为贵族所有,成为统治阶级身份合地位的象征。
资料:
(商代,玉簋, 玉簋是当年最贵重的玉礼器,在祭司仪式中它们会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金缕玉衣, 玉衣也称 " 玉匣 " 、 " 玉押 " ,是汉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 " 金缕玉衣 "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 " 银缕玉衣 " 、 " 铜缕玉衣 " 。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 2498 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1968 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和氏璧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楚厉王。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后来,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抱玉大哭,哭宝玉不被人识。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更神奇的是 “ 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 。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 “ 和氏璧 ” 。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 370 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著名的 “ 完璧归赵 ” 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 “ 和氏璧 ” 也就落到秦王嬴政的手里。秦王统一中国,自称 “ 始皇帝 ” ,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 “ 国玺 ”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使劲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王莽政权灭亡以后,和氏璧又传经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三国时期的曹操、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后来据说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被困时,带着传国玺登上玄武楼自焚,和氏璧也从此下落不明。也有的说,传国玺是在南北朝永嘉年间战乱中失踪的。传国玺究竟是什么时候失传的?是怎么失传的?流落到哪里去了?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商代,玉戈 (玉戈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军事统治权。))
(五)小知识――玉的俏色工艺:
俏色也称巧色,既因材施艺,工匠利用玉石不同部位的色彩,纹理,设计成具有天热浑成特色的造型。
商代俏色玉鳖( 商代玉器珍品。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北地穴式房子内出土。俏色玉鳖计出土两件,一件昂首瞪目向前爬行的玉鳖,是利用一块褐色与肉红色相间的玉料雕成,鳖甲、脚爪和双目呈褐色,圆润的腹部呈肉红色。另一只半龟宿状玉鳖,背甲处理成黑色,头、颈、腹和爪均呈灰白色。根据玉材色彩、形状、质地、纹理和造型特点,因材施艺,制成了很好的俏色玉雕,表现了商代玉工的精良技艺。)
《白玉雕桐荫仕女》 此玉山白玉质,以庭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庭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立一家禽,周围有松树、竹子、石凳、石桌和山石。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为清代玉雕的精品之作。
清 《玉白菜》 台北故宫
《秋山行旅图》 清朝
视频欣赏《国宝档案 玉白菜》
(六)知识拓展
1 、玉的分类:
玉的范围比较宽泛,近代学者认为主要包含有 软玉 和 硬玉 两类, 硬玉专指翡翠 。(其他如玛瑙、绿松石、孔雀石、等一般情况下也统称为玉,但是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玉。)翡翠颜色有白、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 软玉在我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 。和田玉是中华玉苑中拥有的独特资源,中华文明中的玉器是以和田玉的特质为代表的。和田玉分类鉴定品种: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黄玉、糖玉、墨玉。
国内主要产地:新疆和田、喀什、库尔勒(巴州),青海格尔木,辽宁岫岩县,四川汶川县,江苏梅岭,台湾省
2 、玉的保养与鉴别:
1 、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虽高,但是受强力碰撞后很容易裂。
2 、玉佩佩戴时间久了会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温热的洗洁精水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 、经常佩戴并时时摩挲,天长日久会使玉石呈现一种特殊的油亮光泽。
3 、玉的鉴别:看、听、测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信息录入:meishu 责任编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