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艺术鉴赏中,诗词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出现“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的状况,加上当今学生学力尚浅、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且现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时空因素也不利于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真实情感,更不要说去体味以“含蓄、凝练、跳跃性”著称的诗歌语言。因此,探寻合适的鉴赏诗词的方略尤为重要。
有人曾经用“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作为鉴赏诗歌的技巧方法。但这些方法目标太大而高考大纲要求是初步鉴赏,笔者认为选好鉴赏的突破口确为要着,突破口的选择,总的要求是小而精,精而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知其人
引用孟子的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应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身世和诗歌风格。
1、了解作者的经历
诗词的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源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情感的外显。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杜甫便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捕,掳入长安。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思念亲人的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因此,我们读诗词,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感情有大致的了解。
2.熟悉作者的诗风
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不同,所处时代、阶级地位也不同,而作品表现出的感情,体现出的诗风也不同,抓诗风觅主旨和情感是鉴赏诗词的一个好方法。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此诗风是他坎坷的人生、国家蒙难、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凝聚,因此,沉郁之情其实是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的再现。为此,鉴赏诗歌很多时候可以从诗风切入。例如,李白是豪迈飘逸的:王维是含蓄生动;李煜却是颓靡伤感而又细腻感人;还有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溃;苏轼的雄健豪放;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流畅自然;秦观的情真意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鉴赏诗歌需要好好掌握的。
当然我们还要把握同一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比较,如李清照、李煜;同一时代两种迥然不同风格的诗作比较,如李白、 杜甫;风格相关的不同诗人的比较,如同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这些比较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激活思维。还有就是要了解作为一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例如李清照的词风格差异很大。可以分为两类:一为闺阁情怀,有相思,有友情,还有美好的爱情和风情。既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诗情画意,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独相思,还有“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友情留恋。词风清丽明快,语新意隽。二为亡国哀痛,有旅途羁绊,有愁苦,有悲伤。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又抒“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词风沉哀悲苦,凄凉低沉。两类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轨迹,了解到李清照经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北宋灭亡后,辗转流落南方,丈夫死去,后遭变故,生活艰难。她的词作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以两种不同风格反映了大家闺秀和落魄寡妇的两种不同生活、不同心态。
二、抓标题
大多古诗的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浓缩概括,可以说是诗歌的眼睛,也是引人入胜的窗户。标题与内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它或折射写作意图,如从《哀江头》中就可获知既写曲江之景,还写有忧时伤乱、哀恸欲绝的意图。也有的标题就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如《送沈子福归江东》明显地交代了离别的情愫。还有一些标题为全诗奠定基调, 如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草木变衰”、“五六年”写出了作者的飘零憔悴,怨的是因国家动乱带来的流落他乡,恨的是骨肉分离。月夜之中,因思念而无法入眠,忽行忽立;白日,茫然见云,疲惫而眠。诗人这种坐立不安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 恨别”。因此,我们先把握题目,对诗人感情的挖掘便容易了许多。
三、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它是诗歌内容依托的主体,也是作者实现间接抒情的载体。作者就是利用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传情达意。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长期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固定的含义,已成了人们的一种审美习惯。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所以了解、读懂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就抓住了诗歌情感的关键。下面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列表图示以供参考:
意象名称 |
情感意韵 |
例 证 |
杨柳 |
离情别绪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梧桐 |
哀怨 凄清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西风 夕阳 斜阳 残阳 落日 日暮 |
伤感 孤独、惆怅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
落叶 落花 黄叶 |
凋零失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梅花 |
坚贞、高洁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大海 |
开阔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冰雪 |
忠贞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鸿雁 |
思乡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月亮 |
思乡 思亲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四、悟意境
景物往往是古代诗人的所爱,是诗人抒情发感的凭借和依托,优秀的诗作总会给我们创造出情景交融,艺术隽永的境界。鉴赏时,只要我们能把领悟到的意境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加以描述,也不失为一种鉴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十八字,九组特色鲜明的意象“蒙太奇”般地组成一幅深秋古道图。如果我们能对感悟到的意境加以描绘:一个深秋的黄昏,夕阳西沉,荒凉冷清的古道上更加寂寥无人,乌雅在道旁一棵光秃秃的老树上鸣叫……这种鉴赏可以说把握住了意境特征。再如严维的《丹旨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雅飞尽水悠悠。”三、四两句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诗人独立江边,遥望老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江上再也看不到朋友远去的行舟,深秋的傍晚,江边寒气袭人,乌鸦都已归巢,惟余清冷的江水悠悠远去。在这种意境中,我们不难体会诗人那一种孤寂、伤感的情耆。
当然,一首好诗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体,上述的几点仅仅是为初学者提供突破口, 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4-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美景东路1号 邮编:528447 电话:0760-88418339(办公室)
粤ICP备15004521号-1 公安备案号:44200002442355 教育网站设立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