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摘要: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教学现状却与其地位和作用相差甚远,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提升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改变课堂形态等方面举例说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语文;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学生热情不高,效率较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发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和听闻举例说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以欢笑、宽容带动学习气氛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提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交际艺术,是减少摩擦、化解矛盾的润滑油,增进感情的调味剂。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将幽默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语言艺术之中,往往会收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育环境、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育绩效的独特功效。
1.幽默、宽容化解矛盾、营造和谐气氛。例如:有个学生伏在桌上,老师走过去说:“查票查票,你买的是坐票,怎么睡了?补张卧铺票!”他在大家的笑声中,精神振作全神贯注地听课了。短短几句话,既使学生认识了自身的错误,又利用笑声化解了紧张的气氛。
2.诙谐的故事、笑话寓知识的学习于笑声中。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双关的修辞手法的时候举苏轼和佛印的例子。苏轼被贬黄州时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突然苏东坡看到河边有一只狗在咬着骨头,边指给佛印看边笑而不语。佛印心有不甘,心生一计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也笑了起来,继而两人相视大笑。我问学生明白他们笑什么没有,学生很好奇又疑惑地摇摇头。我提示说:“狗在哪里干什么啊?”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说“狗在河上咬着骨头。”另一个学生很激动很兴奋地叫嚷:“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狗咬河上(和尚)骨,佛印回敬苏东坡的是水流东坡诗(尸)。”同学们也不禁大笑了,就这样在名人的趣事中记住了双关的修辞特征。
3. 擅用夸张的表情、动作、语言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比较沉闷的文言文学习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可提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问全体学生,这时可能只有少数学生回答。教师做出夸张的表情,用夸张的语气说:“地球人都知道啊!答案是……”话音未落,学生便齐刷刷地回答了出来。这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了。
4.宽容提升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开小差、走神是因为课堂沉闷,教学内容深奥。教师应该善意地提醒学生,而不是动不动就板起脸,严厉批评。例如当学生因为没跟上课程,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他一个下台阶:“你还在思考是吧,那再给你几分钟的时间思考思考,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的,待会你一定要说出你的观点哦。”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体贴和关爱,让学生有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宽容让师生之间少了呵斥,多了笑声;少了生气,多了和谐;少了批评,多了提醒;少了排斥,多了吸引。
课堂需要幽默,宽容的氛围来使学生在轻松舒畅的课堂气氛中激发爱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缺乏幽默的课堂,宛若一潭死水;缺乏幽默的老师,宛若一尊石像。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别具匠心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同时,也能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良好习惯代替啰嗦强调,以身作则树榜样代替说教
有这样一句话:理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就像存进银行的钱,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它的利息。与其在课堂上、班会课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预习,要复习,要作笔记,要读书,要勤练笔,倒不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等细节以身作则,给学生树一个好榜样。良好的学习习惯举例:
1.看书要动笔。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圈画关键字词句还有利于复习,节省时间。不同颜色的线条或者不同形状的线条能够突出显示知识的关键。
2.画知识树,定时总结归纳。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有归纳总结。画知识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能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条理化、 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3.整理错题集。整理错题,让学生知道出题的角度,自己错在哪,如何避免再一次犯错。整理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4.常阅读。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个小时左右大有好处。学生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三、以基础代替难题,以自信带动成功的渴望
我校学生的升中成绩排名基本上在全市七千到一万名,基础普遍薄弱。学习上长期的挫折使得他们没有了信心,有些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听课。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只靠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学生能有思想的深度)来设计教学,只会适得其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设置的问题和作业都应该力求简单,让学生一个重新大好基础的机会。将稍难的问题分解成基础问题,最好是学生不用花很多时间思考或可以直接在文章中可以找出答案的问题,一步步提升学生思维。例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以“归有光的少年遇到了哪些变故?如果你遇到这些变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觉得这些变故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代替“请你说说少年归有光的伤痛”这个问题。在各种测验、考试中,涉及基础的题总是占一半或以上,只要学生基础扎实了,稍难的题也会迎刃而解,成绩自然就提上去,成绩提上去了,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唤醒沉睡多年的对学习的兴趣,对成功的渴望。在平时将测验题目或者的历年高考题选项修改得分辨率较高,学生较容易做出正确选择。在评讲试题时多鼓励正确的回答,淡化对不标准回答的评判,对学生说“这就是××年的高考题了,也不是很难嘛,我们同学完全有能力做对!我们的同学其实是很棒的!”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四、以读代讲,以读带悟
自古重视朗读,现在依然如此。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它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例如闻一多的《死水》,学生可以在听范读、自己反复朗读中领悟《死水》的音乐美,领悟“罗绮”、“云霞”“桃花”、“珍珠”这些看似美丽的词语背后死水的腐败、恶心和死亡的气息。又例如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侍萍和周萍的对话,都可以让学生来演绎,在朗读对话中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体悟人物性格,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领悟悲剧的悲壮。
朗读李密的《陈情表》,懂得感天动地的亲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懂得生命即使遭遇不幸也应该有顽强坚韧的精神;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懂得缠绵婉转的惜别之情,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懂得人在宇宙中的孤独无助和无聊……学生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五、比较探究代替单一课文的讲解
如果每节课都是单一课文的讲解,课堂就会变得缺少变化。过于熟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如果能将教学内容整合一下,采用比较探究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又能落实好素质教育。例如:在咏物诗的教学中除了学习教材所选的四首诗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探究李商隐的《柳》(这首诗教材安排在李商隐专题内)以及白居易的《青门柳》、曾巩的《咏柳》:
柳 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青门柳 唐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所咏之物的特点:李诗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与在热闹非凡的乐游园上翩翩起舞,秋日之柳在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中何等萧条凄凉;白诗写柳一片青翠惹人想起离别的伤心事,近来送别多了,柳枝也被人折尽,风韵大减了;曾诗写柳叶子尚未长全便借风势狂舞起来,还想用自己漫天的柳絮遮蔽日月。
诗人寄托的感情:李诗表现对秋日之柳的哀叹,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白诗抒发诗人伤春叹别之情;曾诗借柳警告哪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有清霜”,小人必无好下场。
写作技巧:李诗用了拟人、反衬,托物言情的手法;白诗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写柳“一树伤心色”;曾诗用了拟人、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比较探究的方法除了可以用于诗歌教学中,也可以用在其他文体的教学中。例如比较卡夫卡《变形记》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探究两个小说中人物的“变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到底是谁“变形”了?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探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新挑战。
总之,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六、以活动带动教与学
生动有趣的活动是广受学生欢迎的又一种教学形式。下面举例说明。
1.以生为师。屈原《离骚》文字艰涩,年代久远,学生一见这样的文章就生打退堂鼓之心。若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字词、句意、段意,估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打瞌睡或思想在漫游。笔者于是以生为师,让小组成员每人负责讲解课文的一段,小组中相互教与学。学生都不想在同学面前出丑,都很努力查字词、查参考书自学,作笔记,写教学流程。在学生小组相互教与学结束后,再让学生推荐几个讲得好的同学上讲台为全班讲课,最后教师再点拨指导一下,完成练习。这样一篇难讲的课文就轻松搞定了。
2.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话剧等。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雷雨》《宝玉挨打》等课文时,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课文,然后观看视频,比较改编的电影、话剧、电视的人物造型、语言对话、人物行为跟原著有什么差别,改编者曾删得好不好,为什么。对于通过视听思结合学习的课文,学生发言特别踊跃,印象特别深刻。
3.举办知识大赛、朗诵大赛等比赛。教师可以自己出题或从网上下载比赛题目,定好比赛规则,组织好比赛人员。在主题单元学习完后举办比赛,既可以检验学习的情况,又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还有些现成的知识比赛,例如《中华状元红》(它集文史于一身,深浅适合高中学生),现成的朗诵会,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教师可以将这类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和参赛选手同时答题或者模仿朗诵。
4.开展社会调查。中山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去实践,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例如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中山的文化名人”、“中山民俗调查”“中山的镇区方言调查”、“中山特产”、“中山名胜”、“中山村名研究”、“中山地理位置与文化形成”,这些都是不错的调查方向。
七、以创作带动学习,代替“授-受”单向教学
语文创作在很多语文教师眼里似乎就只是作文,而作文似乎不是记叙文便是议论文或者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不错,考试作文也就这些形式罢了。其实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来点新意又何尝不可呢。来点诗歌创作、课文改编、对对联、填歌词、设计网页,怎么样?
例如:将《诗经·邶风·静女》改编成一首现代诗或者一篇散文。
《静女》改编一
那文雅美丽的姑娘,
约会我在角楼旁。
为什么躲起?
让我徘徊张望?
那文静可爱的姑娘,
送我彤管,
为她吹响。
彤管红润美丽,
只想把它深藏。
你为我采的茅草,
美的异乎寻常。
不是茅草鲜艳芬芳。
捧着它,你的倩影,
在我心头激荡。
《静女》改编二
心爱的静女快来,快出来
不要对我不理不睬,邶国的女孩真奇怪
漂亮的静女走过来,赠我箫,送我管
红色的茅草将它采,少年的心事谁明白
我越过草原,原来每根茅草都不平凡
我爱那茅草,我爱那女孩,女孩送的茅草都不简单
嘿!不简单
啦啦啦,原来每根茅草都不平凡
八、以生活化代替僵化,代替本本主义
有一位老师在引入李白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投影出李白的画像,对学生说:“今天我要教同学们看相的方法。”学生马上被激活了,来了兴致。接着该教师说:“用语文的术语说就是外貌观察。首先我们看李白的眉毛、眼角往上扬,说明他有傲气;在次我们看他两颊绯红,说明他有酒气;然后我们看他胡须飘逸、衣袂飘飘,说明他有仙气。”学生都为这位老师特别、新颖、富有生活气息的引入吸引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广告语、流行语、报章杂志、相声节目,将他们中的精华引入课堂,增加课堂活力。例如利用相声片断让学生了解谐音:
甲:哎,你知道什么是砖车(专车)吗?
乙:领导、老总坐的车。
甲:不对。专门拉砖的车叫砖车。
教师还可以将网络、报章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牌、招牌中有误读误用词语的部分找出来,让学生分析错在哪里。例如近年媒体都很喜欢说某某明星最近人气很旺,炙手可热。通过查词典释疑,学生就了解了炙手可热只表示权贵权势很大,气焰很嚣张,不用来形容明星人气旺。又例如某些报纸曾经说某某人或某某队在比赛中卫冕亚军,或者卫冕队伍某某队0:1败于别队。以上两种说法都存在问题。卫冕的意思是能保得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继续蝉联。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只要处处留心,处处都有学问。如果教师只知道十年如一日地继续着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拿着教参、练习册讲评,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不喜欢教师,语文又怎么能学好呢。
结语:语文是充满魅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感染力与思维冲击力的地方。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之美,在语文的世界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