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和创造,品味和体验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09-10-22 00:00
分类: 教育人生

每一次当我没有占在讲台上而是坐在座位上 , 当学生听老师讲课 , 我都生发一种敬意和感悟 , 他们是心魂的使者。我告诫自己 , 如果我在讲台上,我一定把自己的 心灵与孩子的心灵进行沟通,把自己的灵魂与孩子的灵魂进行交融,以我人格去与孩子人格进行对话, 尽我所能用最好的形式把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也练就了我的这种意识。我还是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朱元璋当皇帝后 , 老婆多了 , 他也很能干 , 儿子一个接一个的蹦出来了 , 他很高兴 , 他想啊 , 一块好玉 , 如果让一个手艺很差的玉匠来 , 就糟蹋这块玉 , 一块金子 , 如果不用技术高的金匠来做 , 也买不起好价钱。于是他亲自过目 , 亲自挑选他儿子的老师 , 最后请到了当时最好的老师李希颜 , 一个隐士 , 这个 李 老师啊 , 自认为是皇帝老儿请来的 , 对皇儿一个个也不客气 , 你不听话 , 老子照样用戒尺来打 , 据说韩国的法律继承了这一传统。有一次他把一个皇子打得鼻青脸肿的 , 朱元璋知道后 , 非常生气 , 准备治治他 , 他的结发老婆马秀珍对他说 , “ 老师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 能对 老师发怒呢? 这个马秀珍 , 原是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时他的上司郭子兴的干女儿 , 郭子兴在起义时 , 看到朱元璋很能干 , 提拔了他 , 不然朱元璋那能坐上皇帝的宝座 , 不过后来 , 郭子兴看到朱元璋势力大 , 经常给朱元璋小脚鞋穿 , 有一次郭子兴法办朱元璋时 , 要不是马秀珍从娘家偷回一块烧饼给他吃 , 朱元璋就玩完了 , 朱元璋非常感谢这位贤内助 , 以至朱元璋在开国时 , 封她做皇后。马皇后活着时 , 朱元璋对开国元勋们不敢大杀。朱元璋对他的结发老婆的话非常在意 , 马上升了 李 老师的官。

在封建时代 , 整个社会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浓厚的氛围 , 下至平民百姓 , 上至国家最高统治者 , 都是如此 , 整个社会不仅敬重老师 , 而且是敬畏。“文革”时期 , 一切都是破 , 没有立 , 老师是臭老九 , 哪来师道尊严。改革开放 , 大家都在奔 , 有钱就是硬道理 ,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 : “ 读书有什么用 , 你读得高了 , 还不是跟我打工 ”, 听来很生气的 , 转念一想 , 气是别人给自己的 , 不烦着。不久以前看到一则消息 , 广东肇庆一个镇一个 13 岁的六年级的男孩因为女老师批评他上课不要讲话影响别人上课 , 愤而回家拿菜刀突袭砍老师头部两刀。先不说孩子犯什么法, 单从 老师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老师都是做事的人,这个事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们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而且我们还想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变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既满足自己,也满足他人,更满足社会、民族、国家的需要。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古人讲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 , 他乡遇故知 , 洞房花烛夜 , 金榜题名时。更多的是就个人的成就来讲,也有道理,它也激发人的成长。作为老师 , 我有两苦 : 一是教不好书 , 铁打的营盘 , 流水的兵 , 昨日小有欢欣并不代表你今天也有 , 教不好书 , 不仅良心受到责罚 , 在民办校还有时刻被炒鱿鱼滚蛋的危险 ; 二是书教的还行 , 不断的耕耘 , 不断的耗费生命 , 不断的燃烧激情 , 一位年轻的老师网上调侃 , 青春已经不再 , 岁月写满在脸上。

不过人还得活下去。生命还得延续 , 老师也是人 , 自己找乐吧 , 从寻求和创造中找乐 , 从品味和体验中融乐 , 寻求教育的原点 , 创造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

从教育发展上看 , 大概有三种教育风格 , 一是讲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即应试教育风格 ; 二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启迪创新学生素质的教育风格 ; 三是从智慧和人格中入手创造智慧型教育风格 , 这种风格目前还只是个别人在实践。这三种教育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点 : 都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位叫余文森的教育专家说 : 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 , 说得很有道理 , 一是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二是先教后学 ―― 以教导学。是说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 , 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三是温故而知新 ―― 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江苏东庐中学 , 洋思中学 ,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莫不如此。如果形成了良性循环:学会 兴趣 愿学 学会 , 这所学校就会小有名气 , 甚至大有名气 , 如果是恶性循环:学不会 没兴趣 不愿学 学不会 , 这所学校就是烂学校 , 很多学校都是兼而有之 , 时好时坏。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追求前一种。不着眼于基础 , 不着眼于当堂吸收 , 不着眼于中后等生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把握。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 :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前述三不着眼于也就是尽量地按学生原点教学。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中高考考得不错的学校莫不如此,这才是实效。

良好氛围形成了 , 学生自然爱学了 , 学生气质就有改变 ,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讲 , 学问改变气质 , 知识滋润人生。这种爱学问的习惯 , 承知识的滋润比什么都重要 , 。当一个人真正融入知识的海洋和学问的深邃之中时 , 他一定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 , 一定是品格高尚之人 , 一定是敢于担责有益社会之人 , 他一定是一个有气质的人。有一位老师曾讲过 : 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 , 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 , 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 , 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生闷气 , 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 , 恶气一身 , 还不把人整死。 古人有云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 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中庸之道 , 个中的精髓就是和睦,和善,和气,和谐。一个 字,包容了一切。社会是个大讲坛,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讲坛 , 大家都来聊聊 , 日益变化的社会 , 日益变化的学情 , 老瓶子装不了新酒 , 必须用新的视野 , 新的办法对待 , 不然教师就真穷 , 学生真苦 , 教育真危险。

老师需要成长,学生同样需要成长。学生的成长本身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期望一纸规范或硬性规定能教育好学生是不现实的 , 教育本身就是三分教 , 七分等 。不一定你初一厉害 , 初二初三都厉害 , 不一定你七年级不行 , 你八九年级就不行了。一切都在变化中 , 学生如此 , 老师也如此 , 教育就是一个过程。教育也是一个说不清道得破的过程 , 谁都有发言权 , 谁都能说出一二 , 从风靡一时的讲学稿到学案 , 从扎扎实实的抓双基到回复原点的新双基 , 都说明了用思想来引领教育 , 用智慧来绽放花朵的重要性 , 没有思想的教育是苦涩的 , 没有智慧的课堂是死板的。有思想的课堂是海上的灯,矢志不渝,艰苦跋涉,苦尽甘来;有智慧的课堂是海上的船,高屋建瓴,乘风破浪,依势而行。无论是有思想还是有智慧的课堂都应该充满生命感。

去年秋我听到广东一所中学一位女生跳楼自杀 , 我有感生命的坠落 , 觉得在我的课堂做一点什么 , 看别的孩子的生命是多么的顽强 , 虽然辛苦 , 辛酸 , 辛累 , 我看有一点作用 , 特别经历磨难的人 , 生活好一些 , 他会懂得珍惜 , 当他不畅快的时候 , 至少他不会选择自杀的。据说那个自杀的女孩是跟她的父母闹别扭造成的。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去天堂 , 不知路咋走 , 问上帝 , 上帝告诉了他们 , 看到他们很饿还给了他们食物 , 其中一个说了谢谢 , 另一个无动于衷 , 仿佛上帝应该给他似的 , 之后 , 上帝让那个说了谢谢的人进了天堂 , 另一个拒之门外 , 那人不服 , 对上帝讲 , 不就是两个字吗 , 何苦对我这样 , 上帝告诉他 , 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说不出谢谢二字的 , 不知感恩的人 , 就不知爱别人 , 也得不到别人的爱。 就两字 , 咋差别这么大 ”? 上帝说 : 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就的 , 她就是一把钥匙 , 下地狱 , 就不用了。如果有那么一点感恩之心隐藏在小女孩的心里 , 可能她自杀的念头被感恩之心战胜 ; 如果小女孩把生命看重 , 也许她的绝命书就没有勇气来写。

课堂的生命来源课堂每一个有生命的人,尤其是我们,让课堂充满思考 , 充满火花 , 充满智慧 , 充满期待。新教师也一定会成为寻求和创造的高手 , 老教师一定会品味和体验教育的乐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