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金秋时节,我接手了新高一的一个班级,我默默地企盼我的这些新学生都是些乖乖的、听话的、让老师省心的好孩子,千万不要出现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好惹事生非、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但事与愿违,开学的第二天就有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晓亮初中时打英语老师,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不敢管他……”天啊!我简直难以想象一个 连 老师都敢打的学生会是一个怎么样学生。于是,晓亮“首当其冲”地成了我关注的“头号人物”。据观察,晓亮的个性特别倔强、固执、叛逆,对朋友论肝胆,讲义气,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而对待学习则马马虎虎,经常旷课、迟到,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极差。各科任教师对该生的反映都非常强烈,正告我“‘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绝不是危言耸听”。是的,后进生在一个班级里虽然为数不多,但其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影响力。所以,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晓亮目前这种状态不是一天两天而至,也不是一件两件事造成的,要对这个学生进行教育转化首先要深入了解其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原因。通过家访与家长交谈以及同晓亮本人的沟通,我了解了造成晓亮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
( 1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许多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好母亲,国民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已是不刊之论。可是晓亮没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幼年时父母的离异,使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个疼爱他、关心他、爱护他、好好引导教育他的妈妈,这是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 2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美谈,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警句。晓亮初中阶段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厮混,常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所以,交友不慎也是造成晓亮目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 3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学习基础差,因而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信心,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面对这样一个误入歧途的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更加感觉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这个孩子,让他往积极的、好的方向发展。在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尝试着从关爱宽容和赏识鼓励两方面入手进行教育转化。
(一) 多理解,多宽容,用爱心去塑造。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我们的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谓的“师道尊严”让 许多 老师觉得学生必须绝对服 从 老师的权威,因而对那些调皮捣蛋、不好对付的学生,往往严厉训斥,采取“高压政策”,这种作法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怀恨在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立情绪。
其实据对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属性�D�D“向师性”,即不论学习哪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个班,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钦佩老师,尊重老师,崇敬老师,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听 从 老师的教导就如同花草树木需要阳光雨露。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不可逆转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可逆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象母亲一样去爱护学生,象朋友一样去理解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这样师生的感情沟通了,再施以正面教育或批评指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对晓亮的教育过程中,我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以师长自居,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是注意从感情上亲近他,从生活上关心他。有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刻,晓亮初一时因为英语老师在批评他时言辞过激,不仅羞辱了他,还羞辱了他父母,于是他打了那个英语老师,从此以后不再学英语,进入高一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英语水平基本接近零,但毕竟高中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还是有那么一点想学好英语的渴望,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想方设法帮他找英语老师补课,可是象他这样的英语程度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收下他,最后我只好同丈夫(高中英语老师)商量,让他无论如何帮助晓亮补补英语。对于我们夫妻俩为他做的这一切,晓亮感激在心,这以后我发现晓亮有了一些转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也较乐意接受了,而且对老师特别有礼貌了,碰见老师主动 向 老师问好,放学、补完课总不忘说声“老师再见”,同学都说:“晓亮真的变了 ! ”
教育如果没有爱、没有宽容、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是多么“新”。师爱不具“舐犊”的本能,也不图“防老”的回报,它是一种无私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我的体会是 ----- 后进生尤其需要爱,教师对之既要有“不分家境的贫与富,不论成绩的好与差,不管长相的俊与丑”的博爱,又要有“天生我生必有才,我生有才必有用”的挚爱。
(二)多赏识,多鼓励,用真情去感化。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赏识和期望,就会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期待效应”。
德国的卡尔・威特把先天不足的儿子小威特教育成非凡的天才,南京的周宏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教育成高材生,他们共同的感触就是“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一位哲人也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渴望被肯定”。可见,孩子需要赏识、需要期待,“教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老师不应当吝啬赞美、吝啬肯定、吝啬鼓励,赏识、赞美、鼓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了信心,再平常的孩子也能发挥潜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对于晓亮,我非常注意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我发现晓亮的记忆力非常好,一段文字几分钟之内就能流利地背下来,语文课上我就经常让他背课文给全班同学听,并对他非凡的记忆力给予充分肯定,晓亮受到了鼓励,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爸爸说:“晓亮从小到大没有开口读过书,但进入高中以来天天读语文。”
晓亮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非常讲信用,对待朋友肝胆相照,所以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于是我就尝试着让他协助班长管理班级纪律,我告诉他:“你自己首先要做好,才能挺直腰板去管其它同学。” 晓亮就这样走马上任了,他特别交待他的“小哥们”:“上课不要讲话,要不我一样把你的名字记下来。”一段时间下来,晓亮没有迟到,上课也遵守课堂纪律了,他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还真把他那伙调皮捣蛋的“小哥们”管得服服帖贴,并且每天都非常主动向我汇报班级的纪律。对于晓亮的进步我由衷的感到欣喜,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的进步和他的工作能力以及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枉法的品质,全班同学都为晓亮的进步鼓掌。可是有一天班长告诉我:“晓亮上实验课讲话,影响班级纪律。”我批评了晓亮:“你没有管好自己怎么管其他同学?” 晓亮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他说:“老师,实验课的纪律也要我管?你没告诉过我。”我又好气又好笑,我说:“晓亮,老师相信你,觉得你行,才把这么一个重大的任务交给你,你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啊!”“老师,我知道了。”从此以后,晓亮果然做得更好了。
在老师的鼓励和赏识下,晓亮找回了自我,树立了信心,各方面表现逐步规范,并开始把兴趣点转向学习。我的体会是 ------ 对待后进生,教师应该象探测金矿一样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长处,并以此为突破口,给予赏识和鼓励。
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帮助,我欣喜的看到晓亮一步步艰难又执着的成长步伐,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反复的困惑。现在,晓亮各方面行为规范有了明显改善,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也已不再来往。作为他的班主任,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长足的进步,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对晓亮的教育转化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1 、后进生也有闪光点,老师要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切忌简单粗暴,切忌歧视推卸,切忌一味批评指责,切忌操之过急。只有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才能拆除师生之间那一堵“无形的墙”,才能达到师生间和谐默契的沟通,才能让后进生“亲其师,信其道”。
2 、教育既是责任,又是艺术,了解和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保证。后进生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还须在充分重视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人们常常把师爱比成春天的雨露,把学生比作花朵,春天的微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扉。爱的春天里不会有天黑, 让我们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赏识,让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