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思考笔记:知识、存在、时间、可能、操心、假设与超越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09-09-26 00:00
分类: 理论前沿

教育现象学思考笔记:知识、存在、时间、可能、操心、假设与超越

刘良华

1.知识就是去知道、去认识。知识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的知识通过作为动词的知识获得理解和更新。

2.存在就是去存活、去自由自在。当存在显示为名词时,它是现实的在场。当存在显示为动词时,它是未来的闯荡、开辟、拓展、延伸和自由流浪。

3.时间。无论知识论还是存在论,时间都是关键词,在关键词中居首要地位。

时间的核心精神不是过去,也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将来,是将要发生的可能状态。

4.可能。无论知识论还是存在论,可能总是高于现实。

就知识论而言,可能意味着对现实对象的某种超越,它是超越物理现象之后的意向和假设,而且这种意向和假设等待充实。

5.操心。存在的过程是“操心”、“畏惧”。操心是因为朝向未来,为未来的可能生活而谋划、策划。畏惧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不可预料的。

6.假设。假设即意向。意向性即假设、想象。

存在论着眼于将来的决心,在知识论的程序中显示为假设。

知识论中若没有假设,类似于存在论中没有决心。

7.超越。认识与存在都以超越为第一目标。如果说认识论意味着意向、假设和超越,存在论把超越看成决定人的命运的大事。

就存在论而言,超越意味着可能生活。它是着眼于将来的决心。

8.胡塞尔的知识论是超越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也因此成为“发生现象学”。胡塞尔知识超越论的“发生”有两个途径:一是先验的超越;二是经验的超越。前者把“先验自我”作为超越的主体;后者把“生活世界”作为超越的边缘域、视域。

9.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也是超越论,海德格尔本人将超越的存在称为此在(Dasein),海德格尔现象学也因此成为“此在现象学”或“超越论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超越论也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死而涌现出生的决心;二是生活于常人世界之中却内心宁静地安居于诗意的大地之上。这两个途径提示了两个难题:一是死,而且“必死”。二是常人,而且是“庸众”。

10.关于本真的此在与非本真的常人、庸众的关系问题,仍然是柏拉图的金银铜铁的问题。

哲人(主)与大众(奴)的关系问题,历来留下两个选择:一是生而不平等,哲人因金而为王,大众因铜铁而为奴;二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者由柏拉图提示,后者由孟子提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