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论文题目: 利用“好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作者姓名: 韩 雪
联系电话: 13794151850
利用“好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生物新课程理念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教育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置问题,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
1. 好的问题应该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的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我们教学的契机。高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这些求知欲会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载体,精心设计,答惑解疑,通过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知识的学习是由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具体落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每节课甚至每个知识点前的导入。我们可以先为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然后步步为营,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的优点,有利于问题的提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通过激素调节》一节中,可以利用投影出示一 张选美 小姐冠军的图片,当同学们在感叹其美貌的时候,告诉同学们其实他是男性!为什么男性会有着比一般女性还柔美的外貌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高度膨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例如:《基因工程》一节中,利用多媒体放一段科幻电影的视频,里面有各种“重组”的动物,同学们看的都比较兴奋,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一只长着翅膀的猪在半空中笨拙的飞行,这时抛出问题,这个“飞天猪“能不能出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呢?这个问题就会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
让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里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与我们身心健康相关的内容。例如,在《 ATP 的主要来源 --- 细胞呼吸》一节,其内容理论性很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很多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一些问题,如问同学们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米酒和葡萄酒的酿造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先通气再密封?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在冰箱中会保存时间长一些?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细胞呼吸的原理、过程、外界的影响因素、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好的问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好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现状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避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千万不能为了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浪费时间。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并非是纯知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不能过于简单,要具有培养生物思维的价值,如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过早地区给学生列举一类类错误辨析,过早地给学生总结出一套套方法、类型,让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离开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错误的修正,错误的认识过程,只能是机械记忆和模仿,最终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的同时,又做到合理呢?举个例子 : 我们要验证 N 、 P 、 K 这三种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实验步骤如下:①取 4 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豆幼苗,分别移栽到甲、乙、丙、丁 4 个容器中;②甲中的培养液含有 N 、 P 、 K 三种元素,乙、丙、丁中的培养液分别缺少 N 、 P 、 K 三种元素;③将 4 个容器分别放在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基本相同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结果是:甲中的幼苗正常生长,乙、丙、丁中的幼苗不能正常生长。由此得出结论: N 、 P 、 K 三种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这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②如果有要怎样改正?学生在已经学过的必需元素知识基础上思考后,答案就出来了,应该在后面再加一步:将乙、丙、丁中的培养液改为含有 N 、 P 、 K 三种元素的培养液,放置上述条件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乙、丙、丁中的大豆幼苗又开始正常生长,并且和甲中的大豆幼苗生长状况一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有些同学还能指出不应该每个容器中只放一棵幼苗,应该放置生长状况相同的几株大豆幼苗,减少误差。
3. 好的问题应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节中,在了解了摩尔根等人做的实验及结果后,提出问题:从这样的实验结果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何验证?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来眼色与性别相关,根据实验的结果,同学们更容易想到的是课本上的结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Y 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这时教师可以再追加一个问题:只有这一个结论吗?经过思考讨论后,会有同学提出:如果 Y 染色体上也有控制眼色的基因,写出的遗传图解跟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但为什么摩尔根会只有这一个结论呢?是否还有其他的杂交实验来支持这个结论呢?这时教师一定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摩尔根,听到“ Y 染色体上也有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这样的假设,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才是正确的呢?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的知识,设计多个杂交实验,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好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和学生起主体作用的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克年:《巧设问题情境,创建高效课堂》,甘肃教育, 2010 年 9 月( B )
2. 张丽:《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你说我说,
3. 张运发:《以“问题”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生物学教学, 2011 年第 9 期
4. 杨光华:《探索生物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科技咨询导报, 2007 年第 9 期
信息录入:wuyuliang 责任编辑: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