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问题导学法运用的
技巧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胡蓉
联系电话: 18948867327
问题导学法运用的技巧探讨
摘要:现代教育学中,“问题导学法”的理念已经逐步推广,并在很多教学中得到了运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这种方法既是落实课程目标、提高学生成绩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探索素质教育的好工具。 本 文从创设情境,设计提问;选择时机,适时提问;纵向梳理,层次提问等方面探讨了问题设计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等问题。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那么该如何“导”?他认为 : “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如今充分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更是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本人在教学中也会有意识地学习并应用“问题导学法”,对此也有一些认识和思考。 下面就对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技巧细节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设计提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生物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生物知识出发,实现与新知识内容的自然整合,而不能因为仅仅追求问题的生活化,忽视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造成低效的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选修三《胚胎工程》的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情境:
广州一对富商久婚不孕, 2011 年初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孕育的 8 个胚胎竟然全部成功,喜出望外的富商夫妇最终找来两位代孕妈妈,再加上自身共 3 个子宫,在 2011 年九、十月份先后诞下 4 男 4 女八胞胎。(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同时利用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听到之后立刻激烈的讨论起来)
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试管婴儿圆了很多人的家庭梦,但是完全依赖试管真的就可以孕育出可爱的小婴儿吗?如果不是,那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目的呢?通过问题的引导,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当节课的学习,学生因为感兴趣,所以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
事实上,并非每一个生物内容都能找到现实原型,在没有合适的实际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或者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概念中找出与新内容有自然联系的问题, 设置情境,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二、选择时机、适时提问
几乎所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提问环节,可能是个别提问,也可能是全班同学一起回答。本人也经常采取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没有设计过的问题大都流于一问一答,判断对或者错的形式,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可是过于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效果,对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一般来说,提问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或者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逐渐改变了提问的方式。例如:在一轮复习必修一《光合作用》这堂课中,因为之前已经复习过呼吸作用的过程,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所以当讲到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时,我趁机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 CO 2 来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也能产生 CO 2 ,为什么就不能满足它的需要呢?”。学生们听到立刻陷入思考当中,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看似熟悉却又是陌生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方向,我接着问道 “你们认为呼吸作用能影响光合作用吗?如果能,又是如何影响的呢?它与光合作用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进行的场所又在哪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了思考的方向,马上兴奋起来,进行了激烈而又认真的讨论,对叶绿体和线粒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做了比较,清楚理解了二者的关系。
这种事先预设的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思考,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真正起到“导学”的目的。
三、纵向梳理、层次提问
在高考或模拟考中,最后几道大题往往都是链式的问题,这些题目不仅分数高而且失分重,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败在这种多层次问题之下。然而每当老师将问题分成一个个知识点,给学生剖析时,学生们又会感慨这么简单的问题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其实这些题目的关键就在于问题的分层,而学生们平时又没有相应的训练,所做的练习大部分也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缺乏这种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弥补学生们的缺陷。
例如一轮复习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这堂课中,我在教学时就提出了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 1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什么,它和种群、群落有什么区别?(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问题 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哪些,代表生物有什么?
问题 3 、这些生物成分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问题 4 、这些生物成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它们是靠什么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的?(引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问题 5 、你能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结构吗?
通过构建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 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深处延伸,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非常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问的地方,应该抓住契机,适当提问;在需要剖析概念的时候,可以设计问题串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深层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好的问题会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感觉,同时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 . 问题解决与生物问题解决教学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8 ) .
[2] 余德生 .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 [J]. 成都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7,21(8)
[3] 肖国琴 .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 [J]. 中学生物教学 .2008
[4] 韩建恒 .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J]. 新视角 .2008 , (7)
信息录入:wuyuliang 责任编辑: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