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论文题目: “问题导学法”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作者姓名:吴宇亮
联系电话: 18925318952
“问题导学法”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活思维。本文试通过“问题导学法”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结合在其他章节的使用,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做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问题设置;思考;讨论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改进,“问题导学法”由此而生。
“问题导学法”是教师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问题导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 . “问题导学法” 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书教学时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之前一段时间,笔者买了 5 颗魔豆,分别在每个易拉罐容器里放一颗,放入栽培基质,要学生把易拉罐容器放在窗台上,位置不动,只是每天浇水,并且告诉学生,它们将作为教学材料,但不告诉学生它们作为哪节课的教学材料,要求学生好好观察。过了 3 至 7 天,种子就会发芽,再过 10 天后,可作为《生长素的发现》的材料。
上课时,首先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 1 )在我们栽培这些魔豆过程中,大家发现了魔豆的生长方向是怎么样的?
“朝窗外”“朝有光照的地方”学生由于每天都看着它们的成长,很快就做出了回答。接着笔者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 2 )如果没有光,它会怎么样呢?
学生开始发表各自的看法,笔者并没有对学生的看法做出评价,而是告诉学生在 19 世纪末,达尔文曾经用金丝雀 � 草的胚芽鞘研究过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导入课本),接着笔者用多媒体呈现达尔文的研究过程(如图 1 ),并提出第三个问题:
图 1
|
( 3 )比较这两个实验的条件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这两个实验的条件只有一点不同,就是有没有单侧光的照射。笔者接着问:
( 4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单侧光能引起胚芽鞘向有光的方向生长。笔者紧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又提出一个问题:
( 5 )有单侧光的照射,植物的向有光的地方生长,那么,植物的向光性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呢?
有学生提出是在胚芽鞘的上端发生弯曲,所以可能与胚芽鞘的上端有关。笔者马上追问:
( 6 )如何证明?
学生提出看法,但一时无法结出答案,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做法(如图 2 ,图 3 )
图 3 |
图 2 |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笔者马上提出第六个问题:
( 7 )那么,感受光的部位是哪里呢?弯曲的部位又在哪里呢?
图 4 |
很多同学马上根据上述的演示说出感受光的部位是尖端,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部位。笔者用多媒体投影出达尔文的实验(如图 4 ,图 5 )
图 5 |
通过演示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结果和同学们的说法吻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笔者接着讲述,通过实验,达尔文认为单侧光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了向光性弯曲。笔者接着提出一个问题:
( 8 )这仅仅是达尔文的猜想,如何去判断胚芽鞘的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并向下传递给了下部,从而引起了向光性弯曲?
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分析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后,笔者为了保持学生的探索欲望,就投影了温特的实验(如图 6 ,图 7 ,图 8 ),并组织学生讨论结果。
图 7 |
图 6 |
图 8 |
( 9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起胚芽鞘的刺激的确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并向下传递给了下部,从而引起了向光性弯曲。笔者接着问:
( 10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吲哚乙酸”课本有提示,学生很快能说得上来。
最后笔者归纳总结:“吲哚乙酸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人民将它命名为生长素。象生长素这样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植物激素。”
2 .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体会
笔者通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教学,并结合在其他章节的使用,对 “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上的应用有如下体会:
2.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本节课之前,笔者将魔豆交给学生培养,告诉学生它们将作为教学材料,但不说它们作为哪节课的教学材料,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要学生好好观察,这样做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一上课就提出“魔豆的生长方向是怎么样的”?这样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比如,在《细胞的增殖》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提问一些贴近人体生理的问题 (1) 我们提倡健康人每次可献血 200ml ~ 400ml, 那么失去的血细胞怎么得到补充的呢? (2) 最初的人体只是一个受精卵,这一个受精卵又是如何发育成一个人的 ? 听到这些问题,学生有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紧接着笔者不失时机进行点题“以上问题的解决都与本节课所学的细胞分裂有关”,学生又心生疑窦:细胞又是如何分裂的 ? 学生因疑而学,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利用生物实验设置问题
在本节课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出达尔文实验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归纳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而且笔者在多媒体演示时,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萝卜为材料,从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二块。将其中的一块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将另外一块放入装有氯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烧杯中的萝卜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再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性。
2.3 设置的问题要由简到繁,由易而难
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的问题都是由简到繁,由易而难,步步深入。因为若要学生一开始就思考一些比较繁琐,比较难的问题,很可能由于难度过大、困难太多难以进行下去,导致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如果就是一味的简单和容易,也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由简到繁,由易而难,使学生慢慢找到感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教师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中应扮演的两种角色
生物新课标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现有的生物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重新进行定位呢?”笔者觉得教师在“问题导学法”中应扮演的两种角色:
2.4.1 教师要做引导者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民主性原则基础之上,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而教师作为要做引导者应对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设置问题,提出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引起探究性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如在学习“细胞呼吸”前,可设置问题: (1) “农民为什么要定期松土? (2) 稻田 为什么要定期排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问题中获得知识。
2.4.2 教师要做启发者
“问题导学法”并不意味着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得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以保持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本节课中,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去判断胚芽鞘的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并向下传递给了下部,从而引起了向光性弯曲?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分析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后,就投影了温特的实验,并进行点拨,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很好地保持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除此,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学会从现象推导出一般性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会将一般性结论具体化,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启发学生学会将一般性结论具体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几点肤浅的见解和体会。实践表明, “问题导学法” 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现实性、有效性的教学法之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1] 刘恩山 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余之森 郑金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3] 李娘辉 肖鹏,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系列教材――生物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4] 黄广慧, “ 问题导学法 ”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J] ,生物学教学, 2008
信息录入:wuyuliang 责任编辑: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