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华师中山附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 “ 面向全体、激发兴趣、主体参与、情知结合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科组在认真解读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科组的教学理念―― “ 面向全体、激发兴趣、主体参与、情知结合 ” 。
一、面向全体
新课标理念中的 “ 面向全体学生 ” 是指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的高低、民族、地域的差异,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
从教育的公平性出发,我们要改变以前重点照顾一部分 “ 尖子生 ” 的做法,而应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都能获得成功感。对此,除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学习氛围外,在练习设制及课堂提问等环节要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由基础较好与较差的同学作答,使每个同学在生物课堂都获得肯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
二、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调动各种变量和手段,在教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将对催生学生的情感有积极作用。学者卢家楣认为:“寓教于乐”是教师情感教学时应遵循的一条核心原则。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我们应该关注“以教求趣”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选择合适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我们科组老师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之,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高中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对学习内容越来越感兴趣,自然就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丰富自身的情感。
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课上参与讨论等等。这与不少教师喜欢采用的单一、注入式教学法──“讲授”,有天壤之别。看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既然学生非常喜欢实验,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明文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外,看来还应该多增加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探究性实验。
(三)创造合适机会,满足学生成功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教师: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为了实现以教求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目标,我们时时刻刻都应创造机会,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是无可奈何、功利性地、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许多简单的事情变得不简单,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以至许多高中生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很少有成功的满足感。在单纯的应试教育下,对这部分学生来说,犹如芒刺在背,又哪来什么美好体验、良好的情感?出现这种不良状况,并非大多数教师所愿,但是这种情形想在短期内要有什么大的突破,恐怕很难。因此,我们科组的老师尝试用一些新课程评价方式,或者参考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多创造一些机会──与“成绩”看似无关,但是却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真正有益的,比如让学困生担任小组学习时的组长,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等等。这些“机会”多提供一些给那些成绩上的“后进生”,让他们也能有成功的体验,既能丰富他们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又有利于营造班级积极的学习氛围。
(四)挖掘知识内涵,变“枯燥”为有趣
为了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挖掘知识内涵入手,将“枯燥内容”进行“情感化”或“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对“枯燥内容”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得中学课程中的“枯燥内容”变得“情感化”或“艺术化”呢?并没有唯一答案。教师操作时可以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环境等因素,选择最有利的策略。比如将“枯燥内容”和生物的探索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体会诸多生物学家的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不畏艰辛等探索过程和献身精神,“枯燥内容”将一点也不“枯燥”;或将“枯燥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时会增添不少魅力。
三、主体参与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生物科组的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非常熟悉的学生熟视无睹,不愿思考;完全陌生的,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学生似曾相识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才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课本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问题探讨“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鸡、 15 公斤 玉米,为了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你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然后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呢?”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浓厚兴趣,当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后,让学生看书,看完书之后再来回答,最后才是教师总结。这样做能强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联系社会,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生物,学习生物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被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联系生产实际,问学生大棚种植蔬菜时那些菜农时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薄膜的?为什么这样?之后让学生到书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讲呼吸作用的时候,联系在生产中为什么要中耕松土?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学习生物后能轻易弄懂,学生情绪处于兴奋、高亢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了。
( 三)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
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昏昏欲睡,情绪少融洽,而轻松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这是由于人的感知、认识、思维、想象等因素,均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兴趣、信心就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反之意识就狭窄,认识范围缩小,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教学时创设一种和谐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若教师在上课时能应用教学幽默,调动快乐气氛,学生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倍增。例如:在讲解酶时可以讲讲生活中的媒人的作用:媒人加快双方的认识速度,但媒人本身的性质和质量没变。我们可以这样讲的:“现在假如我是媒人”,学生一听老师是媒人,精神就来了,接着,我再讲“本来某男和某女是不认识的,经我这媒人一介绍,很快结婚生子了。他们认识的速度是谁加快的?”学生兴奋地回答,“是老师”,我再问:“那我这个媒人有什么改变没有”,学生齐声答:“没有”,我再总结,老师的媒人作用就好比酶在代谢中的催化作用。学生在这轻松愉快情景下,很容易就掌握酶作为催化剂的这个抽象概念。又如在讲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的损伤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时,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讲, S 区受损就像是一个哑巴一样,能听得懂别人的话,也能看懂文字,就是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H 区受损就像是在听一种外国语等等。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来 S 和 H 区受损的结果会是这样。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习信心自然有。
其次,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待“学困生”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教师没有抛弃他们,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学习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要善于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新的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生物,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教材情景材料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情知结合
在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必须让知识和情感统一、和谐地发展。实践表明,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身心的发展,以实现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教学呢?要实施情感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科组成员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总结出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好情感教学。
(一)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景。
教师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心理关系有正确的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 “ 安其学而亲其师 ” 。 1 、上好第一节课,为今后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每位学生对每位老师的第一堂课都会特别认真,因为老师是 “ 新 ” 的,知识也是 “ 新 ” 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敏感的,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将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如果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亲近、尊敬、佩服、友好的,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一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 、创造融洽、温馨的情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爱为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召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使情与知相互融合,创造出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3 、重视教师个人的修养。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潜在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要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面带微笑进课堂,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去影响、熏陶学生,实现 情感教育 。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课堂是课堂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形体动作等创造一个美的、自然的教学气氛,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 三)改进教法,体验成功。
成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同学的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健康人生的基础,有了源源不断的自我肯定,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教学时,每位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设置教师的 “ 故意错误 ” ,让学生指出其他同学回答中的错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多方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动力。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阳光、是鲜花、是一件很舒心的事。
华师中山附中生物科组
信息录入:wuyuliang 责任编辑:生物